佛教養生論之動與靜
在中國少林寺是佛家的代表,少林寺僧人的養生論,更是少林寺高曾多年健身養生的經驗,是實踐過程總結積累的,總體而言歸納總結為兩個字,那就是動和靜。
動就是人的形體身子要動,靜是心、腦、精神境界要靜。用哲學的語言來表達就是“形而上者靜,形而下者動”。靜,靜禪、靜心、靜腦。佛家認為坐禪的本身是一種內氣功,坐禪可以使“經絡疏通,氣血暢通,陰陽平衡,衛固宗壯,真氣充盈”。通過坐禪也就達到“養身健體,防治疾病,益壽延年”的作用。所以不能把坐禪看成單一的信仰行為,而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修身養性,健身強體的運動。靜心的理論基礎是中醫的“心為五臟之首”,少林寺僧認為靜能養心,心靜即能少病,靜能養心,靜腦就是控七情,寡六欲,精神狀態的疾病都是“思維雜亂所致”,強調“腦心靜,思必純”。
佛家養生精神務靜的同時強調形體要動,少林僧多是武僧,練武是一項基本功,把武術的目的定位於“健身延壽”,把艱苦條件溶于練武之中,要求“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堅持不懈,作到“武不離身,身不離武”。但更重視平時的運動,如散步,走動,還有自己獨創性的一套運動。早上四更起床作擴胸運動,具體方法是:並步站立,兩膝繃直,兩手向兩側平展,然後向上,再向下按。在兩手下按和向前彎屈的同時,用力呼氣,呼盡肺內的陳舊廢氣,然後兩手離地,緩緩向上,向兩側伸展,擴胸,最後稍向後仰,兩手隨之向上,向後環展,在兩手開始向上環展的同時,用力吸入新鮮空氣,依此法反復做五至十次,堅持不懈,天天如一,這樣做的目的是以達到“吸新泄舊”。
除此之外,還要堅持冷水浴和曬太陽,“陰者悶,陽者暢”,僧人養生特別強調的是回歸自然。所謂回歸自然也就是自然健身,在大自然的環境中走、浴、曬、練,都離不開光、熱、水、氣,人體在自然界新陳代謝。這種利用自然的健身養生達到的目標是“內壯外瘦”。
飲食上,飲白開水,用金銀花、連翹泡水,以五穀雜糧為主食,講究“日餐三變,七日大變”突出一個雜字,就是多樣性。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不吃剩菜剩飯。僧人的生活方式和俗人不同,例如素食、單身、坐禪唸經等,他們的的養生經驗和方法也有其獨特之處。“內壯外瘦”就值得研究吸收,他可以避免現代生活帶來的一些所謂“富貴病”,如營養過剩、肥胖症、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等。
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少林紮根並發展成了自己獨特的一面,上面的動靜之論,將人與自然相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與時代不同,佛教養生之道卻可因人、因地、因時合理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