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佛教養生“苦”字當先

佛教養生,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苦”字,佛家講究“苦、集、滅、道”這四種境界,而“苦”是排在首位的,相傳釋迦牟尼佛正式頓悟到了人間的苦,才會去修行,超脫這些痛苦的,那我們平日的養生也可以從佛家修行的角度去緩釋痛苦。

什麼是苦?

只要談到佛教教理,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苦”。佛教說“眾生皆苦”,釋迦牟尼佛也是因為充分感受到人生充滿了生、老、病、死等苦,才希望能夠藉由修行得到解脫。佛陀開悟之後,首度闡述的佛法基本真理就是“四聖諦”:苦、集、滅、道,苦是其中一個重點,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發現到的。

苦從何而來?苦的原因並不是食物、衣服等物質上的缺乏,而是內心的掙扎、矛盾和無法排解的心結,也可說是“內心的苦悶”。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痛苦,其實都是我們自作自受、自己製造出來的。在生活當中,由於我們的愚癡,不明白因果的道理,才會造成心理、語言、身體等方面種種不當的行為,這些不當的行為進一步又為自己製造受苦的原因,並且不斷地造成因果迴圈,就像撿石頭砸自己的腳一樣。這些痛苦形成的現象,就叫做“集”,“集”有集合、集攏、聚集在一起的意思。

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對於苦,菩薩以不製造苦的原因為根本的解決方法。然而,凡夫卻只會一味躲避苦的結果,一旦遇到痛苦的事,就希望趕快逃離,在逃的過程中還拚命製造另一個苦的原因而不自知。其實苦的結果有點像自己的影子,正所謂“如影隨形”,就像在光天化日之下,想要把自己的影子甩掉一樣,即使拚命地跑、跑得疲倦不堪,影子卻還是跟隨在左右。除非自己的身體消失,影子才會不見。

所以,如果我們不停製造苦的原因,苦的結果勢必永遠追隨著我們,就像吃完飯後,桌上的殘羹剩菜、湯湯水水總要自己收拾,即使花錢請別人幫忙收拾,所花的錢也要靠自己去賺。所以,一切的痛苦都是自作自受、因果迴圈的結果,逃避痛苦是沒有用的!只有面對它、接受它,才不會繼續受苦。不過,最好的方法還是不要繼續製造苦的原因。

因此,想要離苦得樂,就要減少苦因,而修“道”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在修道的過程之中,我們的智慧會逐漸增長,而能夠運用智慧調整自己的內心,明瞭現在所受的種種苦難,都是自己製造出來的,並產生面對苦果的勇氣。如此一來,就不會痛苦了,也不再怨天尤人、逃避現實,而能夠勇敢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不會繼續替自己與他人製造困擾,同時也會把引發困擾、苦難的原因,減至最低。苦的原因減少了,苦的結果也會減輕,這就是修道。

所以,行于正道的佛教徒,不但能努力減少苦因、接受苦果,還會多替他人設想而廣結善緣,相對的,他人也會對你有所回饋。如果沒有得到他人的回饋,也不用在意,也許是因為時機未到,也許是我們過去曾經虧欠過對方,現在的付出等於是在還債,只要這麼一想,心裡就會豁然開朗了。

如果我們真能不再製造苦因、不逃避苦果,到最後,當苦的原因完全沒有了,苦的果報也接受完了,就是“滅”的時候。“滅”了之後,就能夠使我們解脫、自在,成為一個有智慧的聖人。

我們每一個人都經歷過內心的掙扎和苦悶,也都想從中超脫,“四聖諦”說明了從“苦”到“滅”的修道歷程,不但是佛法的基本道理,也是我們在生活、修行過程中減少苦、面對苦的指引。

要緩釋生活中的“苦難”,就要從苦的根源著手,將苦難的根源找出,然後通過修行的方式增加自己的智慧,將苦難避開在根源的狀態,其次我們不要逃避苦難,要正式苦難,一味的逃避只會讓苦難如影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