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水果的好吃與否是靠外形決定的嗎?

導語:在買水果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有一些大家口中所說的“歪瓜裂棗”的一些水果。也就是好所外形不太好的,對於這些水果人們都是眾說紛紜,有的人說這種水果吃著好吃,有的人說看著都沒食欲,到底這樣的水果影響不影響口感呢?這些因素就能決定水果的好吃與否嗎?

其實導致植物的果實長相畸形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輻射。有科學家做過實驗,將一些作物種子,如辣椒等,被帶上人造衛星後,經太空射線照射,所培育出的果實,不僅果實增大,而且色澤鮮豔。

但除了輻射,還有水分虧缺、低溫、高溫、強光等物理逆境,鹽鹼、環境污染、病、蟲、雜草等各種因素會導致果實形狀變化,在專業上,這些因素都叫做逆境脅迫,是指對植物施加了有害影響的環境因數,使得果實不能在正常環境下生長。

是否意味著這樣的水果吃了對人體有害呢?不一定。

比如輻射,目前沒有證據證明它們會危害人體健康,相反,有些經過射線照射的食品對人們生活是有好處的。例如,經γ-射線照射過的板栗,可以貯藏更長時間;經太空射線照射,所培育出的果實,不僅果實增大,色澤鮮豔,而且營養豐富,對人體還是有益的。

因此,民間所說的歪瓜裂棗好吃的說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一定的道理,此外,民間還有一種叫“蟲桃爛李,好吃無比”的說法。在適當的逆境脅迫下生長的果實,更容易趨於成熟,因為逆境脅迫往往會刺激果實中的乙烯更快釋放,而乙烯是刺激果實成熟的一種物質。現在常用的果實催熟劑,主要成分就是這種物質。

乙烯可以促進果實中積累的澱粉轉化成雙糖,如蔗糖;或單糖,如葡萄糖、果糖等,同時還能降低果實酸度。一些特別的果實,比如柿子、香蕉、獼猴桃等,採收下後並不能立即食用,而需要放置一段時間才行。剛摘下的柿子,吃起來會澀嘴,是因為裡面含有可溶性單寧的緣故,而乙烯的釋放可以促進可溶性單寧轉化為不可溶性單寧,就會降低果實的澀嘴感。同樣的道理,香蕉和獼猴桃采後放置過程中,乙烯也會誘導果實中可溶性糖類物質含量上升、酸度下降、芳香物質合成,特有的風味才體現出來。

許多水果,在八九成熟時的口味是最好的,而且這時摘下的果實還能儲存一段時間。當果實中糖類物質再往下轉化時,當多糖完全轉化為單糖,單糖又逐漸分解,果實就達到十成熟了。這時的果實口感雖甜,但往往缺少酸味,且不宜久放,摘下後需要馬上吃掉。如果果實過了十成熟,那麼,口感又不好了,因為果實也有呼吸。這時果實中的單糖被呼吸消耗,細胞組織結構開始瓦解,原有的一些特性,如果實的脆度完全喪失,組織變軟,發綿,含水量下降,當然就不好吃了。

溫馨提示:由此可見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觀點是錯誤的,首先水果的口感不能由這些因素索決定,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注意,購買新鮮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