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中藥藥酒的誤區

秋冬季節,很多人熱衷於在家自製中藥藥酒,人參、枸杞、黃芪、烏頭……但凡聽說是滋補或治病的就習慣性的拿來泡著喝。其實,一不小心就容易走入

中醫認為,酒為百藥之長。中藥泡酒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內經素問》中已載有“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的內容,醪醴就是治病的藥酒。時下,飲用補酒已成為民間最常見和最常用的一種進補方法。很多人熱衷於自製藥酒,但在具體操作中誤區不少。

藥酒一般隨所用藥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進補類有補血、滋陰、壯陽、益氣的不同,治療類有化痰、燥濕、理氣、行血、消積的區別,屬涼寒性的中藥有靈芝、百合、貝母、龜板、鱉甲等,屬溫熱性的藥有附子、乾薑、肉桂、人參、鹿茸、虎鞭等。

飲用藥酒還要根據體質、季節、地域、年齡、性別等不同來辨證飲用,尤其應注意避免以下五個誤區——

誤區一藥酒補酒不分

服用藥酒前須認清功效。通常藥酒分為治療性藥酒和滋補養生性藥酒兩類。前者有特定的醫療作用,主要依據醫生的處方或經驗方來配製,其服用物件和服用方法均較嚴格。市場上常見的多為滋補酒,一般都具有養生保健的作用,但也只有一小部分能作為日常服用之品。

誤區二就餐時飲藥酒

很多人在聚餐時會拿出精心泡制的藥酒與親友分享,覺得既滋補又助興。但是,藥酒是有藥效的,通常情況下不能在吃飯時服藥,藥酒的服用同樣應遵守這一規則,吃飯時喝藥酒不僅會對消化道產生刺激,還會影響藥效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