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為什麼要吃臘八粥

粥是很多人喜愛吃的,尤其是對中老年人更是很喜愛喝粥,粥的營養價值高,而且這樣的流食,對人體各方面,都是沒有任何損害,長期吃粥,對調理身體也是有著很好效果,所以對它的選擇,也是可以放心進行,為什麼要吃臘八粥呢,在這個問題上,也是很多人不太清楚的。


對為什麼要吃臘八粥呢,這個粥也是我們很熟悉的,但是對很多人來講,為什麼要選擇它,並不是很瞭解,而且選擇這樣的粥也是有著眾多原因,下面就詳細的介紹下。

為什麼要吃臘八粥: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寶五味粥。臘八粥傳說來自印度天竺,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紀念日,俗稱“臘八節”,在佛教稱“法寶節”。臘八粥的習俗,已非佛門所有,作為一種民間風俗,農曆十二月八日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

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僅書面記載的也已有一千多年了。至遲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闔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著名的雍和宮臘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穀雜糧外,還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乾、瓜子仁、青紅絲等。

中國主體民族漢族地區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在河南,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據說當年岳家軍討伐金虜在朱仙鎮節節勝利,卻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回來,在回師路上,將士們又饑又餓,沿途的河南百姓紛紛把各家送來的飯菜倒在大鍋裡,熬煮成粥分給將士們充饑禦寒,這天正好是臘月初八。隨後嶽飛遇害風波亭,為了懷念這位民族英雄,河南民眾每逢臘八這天,家家都吃“大家飯”,以示懷念。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臘八粥和臘八飯一樣,是古代蠟祭的遺存。《祀記·郊特牲》說蠟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塊,和米共煮一鍋,是合聚萬物、調和千靈之意。臘八粥又和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和美食文化結合,稱為養生佳品。

佛家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大約在西元前525年,一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據說,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曆十二月初八日。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十二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

臘月裡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雜糧做成“臘八粥”。有的農民還要將“臘八粥”甩灑在門、籬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穀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有的地區人們陳設香臘刀頭和糖點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實,現在的人們大都不信奉“神靈”之類,這樣做是沿襲古代的某些習俗,現在還有爭搶老喜殤供品的習俗。

通過以上介紹,對為什麼要吃臘八粥呢,都是有著很好瞭解,因此對這樣粥選擇的時候,也是可以放心進行,它對人體健康,都是沒有任何損害,不過對它選擇的時候,也是要適當的吃最佳,利於身體營養吸收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