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立冬

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節氣,於每年的11月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開始。由於我國南北緯度之差,故真正意義上的冬季,並非都以“立冬”為准,而是以連續幾天氣溫低於10度為冬季。但在傳統觀念中“冬”即“終也”,結束之意。中醫學認為,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

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之習俗。每逢這天,南北方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說是只有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禦嚴寒的侵襲。

鹹味入腎補益陰血

中醫認為冬季對應人體的“腎”,而甜、酸、苦、辣、鹹五味中的鹹入腎,鹹味有補益陰血等作用。於是,根據“秋冬養陰”,“冬季養腎”的原則,冬季可適量多吃點鹹味食品,如海帶、紫菜和海蜇等。此外,還應多吃溫熱護陽之品,如桂圓、胡桃、核桃、栗子、大棗、山藥和木耳等。而多補充富含鈣、鐵、碘的食物也可提高肌體的抗冷能力。含鈣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製品、海帶、紫菜、貝殼、牡蠣、沙丁魚、蝦等。含鐵的食物則主要為動物血、蛋黃、豬肝、黃豆、芝麻、黑木耳和紅棗等。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助人體抗冷,如海帶、紫菜、髮菜、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增加維生素A和維生素C的攝入則可以增強對寒冷的適應力,並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蔔、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另外,辣椒中含有辣椒素,生薑含有芳香性揮發油,胡椒中含胡椒堿,入冬多吃一些可以增進食欲,還能促進血液迴圈。而寒涼性的食物應該少吃了,如螃蟹、海蝦、西瓜和葡萄等。

尤其要注意的是,立冬食療要根據每個人體質不同而不同——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耄耋重延。如,脾虛、氣虛的人在冬天多表現出乏力、氣短、厭食、腹脹、大便偏稀、怕冷,可選用健脾益氣的食物,可多吃糯米、大棗、扁豆、山藥、胡蘿蔔、栗子等。

而一些人到了立冬以後四肢冰涼、怕冷,早早就把厚衣褲穿上了。中醫認為這大多是陽虛體質,陽氣不達四末(四肢)所致。飲食可選羊肉、雞肉、狗肉、胡桃肉、大棗和桂圓等。

皮膚乾燥要滋陰潤肺,眼下,天氣漸漸乾燥,人體的新陳代謝能力逐漸降低,許多人都感覺皮膚因汗腺、皮膚腺分泌的減少和失去較多的水分而變緊發幹,甚至出現肉眼不易看出的小裂口,過敏原很容易通過這些小裂口侵入人體,使人感到瘙癢,而且越是抓撓瘙癢越發嚴重,皮膚更乾燥。專家提醒,每天喝6杯至8杯的水,可避免因體內缺水引起皮膚乾燥,還可以多喝果汁、礦泉水、茶水等。平時還要多吃滋陰潤肺之物,如芝麻、蜂蜜,儘量少吃蔥、蒜等刺激性食物。

同時,注意洗臉、洗澡時的水溫不可過高,儘量少用去油脂能力較強、鹼性較大的浴液、香皂等。建議使用軟性的、去油脂能力弱的硼酸皂、嬰兒皂等。洗澡時用蒸汽熏,可減少水分散發。此外,每晚按摩面部皮膚、肌肉能促進面部血液迴圈,使面部細胞分泌更多的膠質和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