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佛教的解脫方法與心理健康

世人對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證道的解釋多種多樣,如有些無神論者認為,這是傳說而已;而一般的佛教徒認為,自那時起,釋迦牟尼才真正成為佛。從心理學的角度,我認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的大徹大悟是其身心走向幸福和諧的最高境界。他之所以叫做佛,就因為他獲得了圓滿的覺悟。 佛教的解脫方法是實現心理健康的一條途徑 學習佛教的解脫理論,將正確的修行方法持之以恆地付諸於個人的實踐是獲得個人幸福的一條途徑。個人幸福了,自然就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而最高境界的心理健康就是佛了。可見,通過佛教的修行可以實現心理健康。 或許有人認為,如果世人都去信佛教,都去修行,那麼誰來繁育後代,誰來從事生產呢?殊不知,佛有出家的佛,如釋迦牟尼佛;還有在家的佛,如?維摩詰居士。在中國古代,有些高僧大德提倡農禪結合,自食其力,這種思想對於今天的佛教界過於脫離物質生產勞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一般人很容易發現他人的錯誤、缺點或優點,但他們往往很難正確、全面地認識自己。佛教的有尋有伺方法(又稱有覺有觀)就是一種自我認識、自我覺悟的方法;儒家的靜坐反思也是一種自我認識、自我修心的方法;毛澤東主席提倡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其實也是一種自我認識的有效方法。條條大路通羅馬,誰敢說,正確認識自己只有一種唯一的正確方法呢?方法有多種,關鍵在於個人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方法來深入地認識自我。而正確地認識自我是獲得心理健康的一個先決條件,所以,從心理上正確認識自己,改進自己的缺點從而能接納自己對於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準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在學業上、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往往具有很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強的意志力。林則徐的一個座右銘就是:制怒。可見,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及自我情緒控制能力是個人修養高的一種有效表現。佛教的禪定也是一種提高自我調節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只不過,對於世俗的一般人來說,難度太大了。 樹立合適的信仰對於提高心理健康具有積極良好的作用 信仰對於人生,對於人類的重要意義是毋容置疑的。中國近代的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其最重要的一個精神支柱就是“改變中國的面貌,拯救萬民於水深火熱之中”,如孫中山,秋瑾,李大釗等人。讓一般人難以理解的虔誠宗教徒的朝聖,西方傳教士的“讓上帝的福音傳播到每個人的身上”,他們的這種令一般人難以理解的執著精神往往都是具有真正信仰的一種外在表現。 在一個相互尊重的和諧環境中,每個人都可根據自己的習慣、興趣、機緣等選擇一種自己喜歡,適合於自己的信仰,過著一種不危害他人的生活。如果大家都這樣的話,我想就不會有太多過分的衝突和爭執,自然就不會輕易發生戰爭等非人道的行為。這樣的社會就是一個健康的社會,這個社會裡的人一般都可以成為心理健康的人。 大多數正常的人都希望自己心理健康,大多數人都不想經受太多的痛苦。我認為,心理健康是個人獲得幸福快樂生活的先決條件。所以選擇合適的世界觀、價值觀往往可以減少或減輕人生的痛苦。世俗上的大多數人在面臨死亡時,一般都會感到十分痛苦和恐懼。而許多擁有信仰的人則比較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