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情志不暢會引起胃病

胃病是我們這一代人經常提起的一個病痛,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困擾。其實這不僅僅是飲食、生活習慣造成的。情志也可以影響。

通常我們知道,人感染了細菌會得病,機體受了創作會發病,飲食不注意衛生會發病,卻往往忽視了另一種非常常見,卻又不足以引起人們注意的致病因素,這就是不正常的情志變化,它可能導致很多疾病發生,胃病就是其中之一。那麼,情志不暢與胃病的關係如何呢?

古今中外很多學者曾做過大量的實驗和統計資料分析,結果都說明了情志不暢是導致胃病發生的重要原因。如有人做過一個實驗,把猴子吊起來,並不時給以電刺激,造成猴子一直處於焦慮不安的情緒中,不久猴子便得了胃潰瘍。又有人採用纖維胃鏡、X線、腦電圖及生化的過度興奮或抑制、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密切相關。在平時,我們經常發現這樣一種情況,由於情志不暢,如憂思、惱怒,往往會明顯影響食欲而出現不思飲食,這在中醫學中稱為“思慮傷脾”和“肝脾不調”。

從生理上說,肝主疏泄,脾胃主運化腐熟,肝之疏泄功能正常,有助於脾胃之消化吸收。若因情志不暢,肝之疏泄功能失調,則脾胃運化功能障礙,從而導致脾胃疾病的發生,常表現為胃痛、噁心嘔吐、痞滿、泛酸等等,稱為“肝脾不調”和“肝氣犯胃”。近代不少學者通過臨床研究,認為慢性胃炎、胃潰瘍、胃癌的發生主要是由於頻繁的七情刺激所致,特別是憂思惱怒,引起肝胃不和,氣滯血瘀,氣血失調。因此,在胃病的預防上要重視精神與飲食的調攝。一旦患病更應注意樂觀、開朗,在治療上採用疏肝和胃之法,通過恢復肝之疏泄功能,調暢情志,達到治癒胃病的目的。

中國醫藥學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故而養生必須順應自然,不能違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和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同是四季氣候變化的自然現象,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外界條件,又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春天調養情志必須順應七情、五志、六淫與氣侯變化的規律。按五行歸屬,春為木,人體臟腑屬肝膽,七情中的怒與肝膽聯繫。春天是肝木旺盛的季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有這樣的描述:春天季節三個月裡,是大自然萬物復蘇生長的季節。天地間自然界生氣蓬勃,草木植物欣欣向榮。人們應當夜臥早起,在庭院裡和綠化地帶散步,舒緩形體,做各種拳腳體操活動等,以便使情志隨著春天生髮之氣而舒暢。要應和春天春陽生髮之氣而萬萬不可違反折逆,這就是適應春天生養的方法。違背這個方法,那就會傷肝,到了夏天就容易得寒性的疾病。這是因為春天生養的基礎差,供給夏季生長的物質基礎就差,即抗病免疫能力差了。這是春天調養情志應該注意的。

所以情志足以致病,我們應調節好我們的情緒。

“六淫”至病也與季節有密切關係。如春季多風病,易患傷風感冒。然而“六淫”邪氣侵襲人體,並非一定發病,還得視人體正氣如何。正氣充足,各臟腑的功能正常,陰陽協調,抗病力就強,因此更需要請志調養和諧。七情五志沒有偏差,雖有“外邪侵犯”,疾病仍難以發生,這在中醫學即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意思。反之如正氣不足,臟腑虛弱,抗病力差,外邪乘虛而入,導致陰陽失調,發生疾病,此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總之,疾病的發生與否與人的正氣盛衰有關,調養好情志是關鍵。

所以,控制好情緒,我們才能真正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