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中醫茶療養生

中醫養生的方式很多,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中醫食療養生。其中,茶療又是中醫食療中的最具特色的一種,茶療養生是中醫與茶文化結合的產物,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藥茶可分為以下3類:

(一)單味茶

屬於中醫藥“七情合和”中的“單行”,只一味成方,故又稱“茶療單方”。茶的品種很多,有綠茶、紅茶、黃茶、黑茶、白茶、鳥龍茶,共6種基本類型。此外,還有再加上茶,包括花茶(茉莉花茶、玫瑰花茶等)、緊壓茶(黑磚、餅茶等)、萃取茶(濃縮茶、即溶茶等)。每種茶都有各白不同的茶療功效。

(二)茶加藥

屬於中醫藥中配伍其他藥物而成的“複方”,故又稱“茶療複方”。配伍擬律主要與“同類相需”和“異婁相使”有關。這一婁的方劑白唐、宋以至元、明醫學著作中,屢見不鮮。在許多大型中醫學著作中,都列有“藥茶”的專篇,如《和劑局方》、《太平聖惠方》、《普濟方》等。古方中,以川穹茶調散最負盛名,首載於《和劑局方》,在宋朝已經廣為應用。同類方還有菊花茶調散、川穹茶等。住民間經驗方中,以午時茶最為重要,首載于清朝名醫陳修園所著《經驗百病內外方》,近代十分流行。同類方有天中茶、萬應甘和茶等。其他單驗方如薑茶治痢,乳香茶治心痛,海金沙茶治小便不通,冷白礬濃茶急救食物中毒等。現代研製的茶加藥,以針對減肥、降血脂、抗動脈硬化、降血壓、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等為主,故多與澤瀉、荷葉、山檣、何首烏、菊花、桑寄生、決明子、夏枯草等同用。

(三)代茶

代茶,實際上組方中並沒有茶,只是採用飲茶形式而已,用其他中藥“如造茶法”、“一依煎茶”法飲服,故有稱之為“非茶之茶”者。其實,代茶療法古代早已有之,在唐朝名醫王燾所著《外台秘要》中,已有“代茶”之詞。宋代的記載就更多了,如上文已述的《太平聖惠方》。又據宋代文獻《夢粱錄》的描述,當時在茶館中兼賣縮脾飲,即以烏梅、砂仁等煎湯代茶,略似今日的酸梅湯。由此可見,代茶雖然無茶葉,但白古以來與茶密切相關。代茶,視所用藥物品質而可用開水泡飲(較宜於質地輕鬆者)或略煎(宜於質地較堅厚者)。

#p#副標題#e#

較常用作代茶的中藥有菊花、野菊花、密蒙花、銀花、金錢草、膨大海、番瀉葉、薄荷、佩蘭、藿香、茅根、蘆根、黨參、太子參、西洋參、人參、枸杞子、綠豆、陳皮、蒲公英、細辛、玫瑰花、桔梗、石斛、山萸、紅花、益母草、大黃、黃連、垂盆草、淫羊藿、刺五加、側柏、杜仲、羅布麻、竹葉、薏苡仁、荷葉、蓮子心、大青葉、陳皮、戚靈仙、青木香、丹參、車前草、紅棗、老薑等。

另有一類代茶,系于民間廣泛應用。l985年吳永寧等以柿科植物葉提取的山西多維茶、桂林天然維C茶及北京柿葉茶進行研究,發現可以用來預防癌症。我國有“南方人參”之稱的絞股藍含有豐富的人參皂甙,可以泡飲代茶,具有補中益氣、延年益壽、護肝、抗癌、降血脂等作用。民問用嫩槐葉蒸熟曬乾,煎服如飲茶法,有清熱止血、益氣祛邪、明目等作用。玉米須煎湯代茶,在民間有廣泛的流傳,具有利尿、利膽、降低血糖等作用。松針含有多種營養素與活性成分,用以代茶可以調整心肌功能、降低血脂、增加人體鈣質,並對風濕痛、牙痛有效。

桑樹的嫩芽經炒制後可以代茶,稱為桑芽茶,在蠶桑地區已有悠久的應用歷史,對於感冒、發熱、頭痛、咳嗽有良效。桂花可代茶泡飲或加入羹類食品中,具有鎮靜止痛、通氣健胃的作用不但飲湯,而且食豆,有和中健胃的作用。仙茶是福建的茶科植物石筆木,其嫩葉可治感冒、痢疾。老鷹茶是川產的樟科植物,其嫩葉曬乾後可以代茶,觶暑止渴有良效。三七花茶,是雲南的特產,對高血壓、急性咽喉炎、高血脂、冠心病等有良效。最有趣的是鍋巴茶,吃起來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並有補中和胃之效。杭州民間還用鹽青豆泡茶,稱青豆茶。

茶療養生的主體—藥荼,是組方中含有或不含有茶葉的中草藥製備而成的,是具有防病治病、養生保健功能的一種中藥製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