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老白乾中的酒文化

老白乾想必早已是家喻戶曉的白酒,但是老白乾的文化究竟是怎樣,才沉澱出這麼特別的名字呢?

老白乾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指的是江津白酒廠出的高梁白酒,60度,純得很,價格又低,漲價漲了那麼多年,也才漲到三塊多一瓶。小老百姓要過酒癮,最是經濟實惠。價格誘人,飲老白乾的漢子就多。

廣義老白乾泛指糧食烤制的白酒。重慶烤白酒有歷史,有傳統。酒作坊也多,想來當年也是陣仗大得很的。記得上世紀八 九十年代縣縣有酒廠,鎮鎮開作坊,只是經營得不景氣。北方酒廠就來拉酒回去勾兌包裝,成就了好幾年的酒狀元名氣。

這裡說的還要早些,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時不講排場,買酒的地方也不大氣,多半是在油臘鋪裡排開幾個大酒甕。酒甕肚大口小,裝得,又留得住酒氣酒香。甕口通常用紅布紮的軟布頭當蓋。用得久了,紅布都變了色,那蓋在斷酒時當可以聞味過癮。也有用鮮柚子做蓋的。偏那柚子生得奇,活生生就是為當酒甕蓋的。頭小底大,倒過來就把個甕口封得實實的。受了酒的薰染,那鮮柚子見著天的變。先是黃了,慢慢就發焉,象老頭的臉,皺皮裂紋的。柚子就與甕口貼得愈發的緊。人還捨不得甩,說白酒服它,不得走氣。喝酒的人才不信。老漢叫我打酒時,總要咋咐一聲,要看清甕裡酒滿不滿。滿的是才開壇的,酒味重,喝起過癮。酒甕不滿的,就是走了氣,要換家油臘鋪去買。

文革年代報上宣傳年年糧食大豐收,就烤不出酒來。最慘的時候,每個人每月憑票供應二兩,啷個夠酒鬼喝嘛。可憐那些酒鬼饞慌了,要止住饞蟲順著喉嚨往外爬,連藥酒五加皮也是搶光了的。外國人說啤酒是飲料。酒鬼們不管,認它有個酒字,就當了老白乾喝。度數低,多喝點,一濃縮,也差不多能抵二兩老白乾。只是啤酒也不多,且要供應館子。酒鬼就支使娃兒去館子排隊買啤酒。買啤酒有規矩,一斤啤酒是要搭份菜的,投下來喝酒的成本就高。先是撿價格最低的涼菜點。後來啤酒供應也緊張,包包頭錢也在少,非得計畫勻著喝了。一斤啤酒就省著對付兩三天,把鮮啤也放成了熟啤。

後來文化革命就是上層人士鬧得兇。小老百姓跳忠字舞跳煩了,批林批孔批厭倦了,要過自己的小日子,不想跟到蹦。那供應慢慢就有些起色。先是有農民悄悄釀了私酒,用玻璃瓶裝了,藏在蔬菜籮底,進城來賣。見是喝酒模樣人過來,趕忙遞個暗號,“八搭二,要不要?”這八搭二就指的老白乾。當時國家統一定價,白酒價格八角錢斤,雷打不動。烤白酒要糧食,糧食又緊張,農民想掙點糧票回家,通常一斤白酒除錢外還要兩斤糧票,八搭二便成老白乾的代名詞。賣白酒多是農民朋友,一段時間裡八搭二成了農民的諢號。

現今生活提高了,酒也講究個高檔,價格翻著番的往上漲。小老百姓看見那些包裝精美的酒盒子鬧不清,是買酒呢還是買個盒子?是喝酒呢還是吃個牌子?這酒喝不起,找屬於自己圈子咂酒去。

還真有這地兒。僻靜小巷角落裡,有人就擺開一張老八仙桌,腿腳不齊展,撿點石塊瓦片墊平。凳子也不規範,獨凳、長板條凳隨意放置,能坐就行。旁邊列了兩個大酒甕,朱筆寫正宗60度江津老白乾幾個字,算是招牌。三兩閒散老者已是耳順古稀之年,湊一起,沒得規矩不講姿勢坐了,面前一個粗瓷土碗,勾半斤白酒在裡面,你抿一嘴我咂一口輪著喝。桌上堆十數粒花生果,緩緩剝了佐酒,吹龍門陣打發日子。老人從清早坐到晚黑,官不管人不嫌,圖個自得其樂,也把晚年剩餘日子,就浸泡在老白乾裡面了。

老白乾的酒文化很有意思吧!但是由古代發展到現代,越來越商業化的市場環境也迫使著老白乾飛速的轉型,但老白乾愛好者一定還是希望它保持著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