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道教養生中飲食的秘決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並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而形成的。 道教主張人們養生養心,它的養生之道對人們很有吸引力。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道教養生中飲食的秘決。

飲食之患,超過聲色——此條警示出自孫思邈的《攝養枕中方》。

世人萬病滋生,生命夭折,很多都是由於飲食不當而埋下的隱患。從某種意義上說,飲食給人們帶來的禍害,比聲色禍害還要普遍和嚴重。因為人們可以完全杜絕聲色達一年之久,而飲食卻不可一日短缺:正由於它對人們的益處非常廣,所以,它的為害也特別深。加上在各種各樣的食物中,有的彼此之間氣味互相衝突,若是在食物搭配上無意中觸犯了禁忌,就更會在機體內沉積下毒素,緩慢地沉積經年而形成疾病,危害人的生命。

肉必新鮮——此條飲食禁忌出自孫思邈的《千金冀方》卷14。

如果食肉類,必須保證它的新鮮。如果有其他異味,就不能食,食後會損髒傷氣,這一定要謹慎。

調治飲食——此條出自高濂的《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

太乙真人《七禁文》第六條說:飲食得當,可養胃氣。彭鶴林說:脾為髒,胃為腑,脾胃的氣是互為表裡的。胃是水穀之海,主受水穀;脾居中央,能消磨水穀,運化為血氣,以滋養全身,灌溉五臟。所以修身的人,不能不美其飲食,所說的美,並不是說要具備一切異品珍饈,而是要注意不食生冷、精硬的東西,不要強迫自己飲食。應在有些饑餓時才進食,但不可過飽;在有些渴意時飲水,但不能過多。這正如孔子的腐敗變味、魚餒而肉敗的不食等語。凡各種不宜食的食物,都損胃氣,不僅會使人生病,也會傷身。要少疾長壽,對這些都要深戒,養老奉親與自我保養的人也應當知道。

少食少睡——此條也自清代梁章钜的《歸田瑣記》卷7。

現在的人以飽食安眠為有生的樂事,卻不知多食使氣凝滯,多睡使人神志昏,這是養生的人所忌諱的。過去,應璩詩中說一老人長壽的緣由:“量腹節所受。”《博物志》上說:“所食愈少,心愈開;所食愈多,心愈塞,壽愈。”孫思邈在《方書》中說:“口中少,心中事少,腹裡食少,自然睡。。依照這三少,神仙訣了。”馬總《意林》引道書說:“欲得長生腹中清,欲欲得不死腹無屎。”這都是古人相傳養生的秘訣,現在也可得到驗證。

五味不可過偏——此戒律出自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內篇·極言》。

甜、酸、苦、辣、鹹五種滋味,不能食之過多。所以多吃酸味會損傷脾,多吃苦味會傷肺,多吃辣味會傷肝,多吃鹹味會損傷心,多吃甜味會損傷腎。

早食宜飽,午後宜少——此條出自清代曹延棟的《老老恒言》卷1《飲食》。

午前是生氣,午後是死氣。釋氏有過午不進食的說法,是避死氣。《內經》講:“太陽正中陽氣隆,太陽偏西陽氣虛。”所以早飯可以吃飽,午後就應該少進食,到晚上更一定要空虛。

在飲食方面,我們一定要多加的注意,要合理、科學的飲食。避免因為飲食給我們帶來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