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讀悟老子的《老子》(二):《老子》其書

膾炙人口的《道德經》,先秦諸書均稱其為《老子》。以作者名其專著是春秋戰國時的習慣。比如《管子》就是管仲的作品;《列子》就是列禦寇的作品;《莊子》就是莊周的作品;《韓非子》即韓非的作品……。

誠如前述,老子生平早在西元前一世紀司馬遷撰《史記》時已經不十分清楚。同樣,《老子》這本書始版於何時,也不十分清楚。我們只知最早的流行版應是東漢河上公注的《老子章句》。全文分八十一章,當是河上公的傑作。因為前此諸本均只道篇、德篇之分。先于河上公的嚴遵著的《道德指歸》雖將《老子》分為七卷,但仍遵循德篇在先,道篇在後的順序。

關於河上公其人,葛洪《神仙傳》說他是漢文帝(西元前180年~西元前157年)時人,修黃老,結庵於河濱。因不知其名,故號其為“河上公”。也有人說河上公即“河上丈人”。《史記》八十《樂毅列傳》說樂毅同宗後人樂瑕、樂臣本師為“河上丈人”,樂瑕為其三傳弟子,樂臣為四傳弟子。也就是說這位“河上丈人”應為戰國時人。今人考證表明,河上公為東漢中後期時人,與“河上丈人”生活時代相差約三百年。

魏晉之間,王弼在河上公本基礎上進一步整理,並以其才華橫溢之筆觸做精闢詮釋,且將老子所著命名為《道德真經》,成為流通最廣的通用本。雖然王弼注本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然而,英年早逝的王弼(西元226~249年)畢竟在修身證道方面欠些根基,對道德經的理解,難達“修之於身,其德乃真”的境界。因而歷代修煉家更喜歡參考河上公之《老子章句》。《老子想爾注》大概出現於河上公注老子之後,而先于王弼。此書目前只見敦煌殘本,已難窺全豹。注者以神仙道教釋《老子》,牽強附會處甚多,道教人士或更願青睞。有人說此注為五斗米道領袖張淩所著,也有人認為是其孫張魯所作,還有人說是三國的“江東八駿”之一的劉表所寫。劉表是王弼的曾外祖父,好黃老之學。

隨著近年考古的新發現,許多新的古版本遂漸浮出水面。人們對道德經的原貌研究興趣日隆。

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兩種《老子》帛書。甲種本為全長3.17米的半幅帛書寫而成,全文為一整體,不分章,共69行:另一種為整帛書寫,31行,共5647字。據考證,甲種本書寫時間應在秦或秦以前,其字體介於篆隸之間,且不避“邦”字諱;乙本為隸書,避“邦”諱而不避“盈”、“恒”字。因此,其抄寫年代當早于文景時期,可能于高祖呂後之際。

帛書《老子》的出現,使我們弄清了《老子》的本來面目:(一)西元前200年的《老子》與東漢的河上公本、魏晉的王弼本前後雖相差400餘年,但內容基本相同。河上公本5355字,王弼本則有5683字。說明帛書時代《老子》一書已定型;(二)帛書《老子》雖為現存最古版本,但並非最佳版本。脫字、漏字、衍字、訛字、錯字甚多,難以卒讀。後經賢者校訂,耳目一新,然而仍難撼動河上公注本及王弼注本的流通本地位;(三)儘管如此,帛書本使我們得窺秦至漢初時期道德經原貌:“德”篇在前,“道”篇在後,並無章句之分。(四)帛書文字更接近于唐太史傅奕據北齊武平五年開項羽妾塚所得抄本整理之版本。按項羽妾墓入殮當於楚漢相爭之際,約早於帛書數十年,兩種書簡同出於楚地,或有同源之疑。遺憾的是,傅奕本是據王弼本及河上公本分章句整理的,因此,項羽妾塚竹簡德道篇排列順序原貌已難以考證。

今人所能親見的《老子》最早抄本當屬郭店楚墓竹簡本。1993年出土于湖北荊門市。墓主人為“東宮之師”,也就是楚王太子的老師。簡分三冊,兩千餘字,以今流通本對照,僅及八十一章中的三十二章。同時出土的尚有儒家書十四種。郭店簡本雖然是現存最古抄本,但只能說是節寫本,因其文字不過《老子》全書的五分之二,且關鍵文字似經過刻意修改。由於該墓曾經數次被盜,不排除竹簡有失散的可能,因而就版本的價值而論,難以與馬王堆漢墓相匹。

《老子》其書版本研究並非本書的目的。讀書只為求個明白。作為養生之道的第一要書,瞭解作者生平,考證原著來歷當然很重要。但是選擇一個好版本,畢生精讀並加以實踐可能更重要。

通過上述的探討,我們大體知道:先秦時,《老子》一書言“道德上、下篇,五千言”的規模已經人盡皆知。德篇在前而道篇在後的順序一直延續至東漢初年。嚴遵著《老子指歸》凡七卷,但仍然沿用此順序,就說明了這一點。嚴遵為西漢末成帝和王莽新政時人,河上公注《老子》時始將德、道篇移位,並分為八十一章,成為今日流行本。王弼上承河上公繼續演繹《老子》並將其定名為《道德真經》是今《道德經》定名之肇始,兩版本流行至今綿延不絕。相較而言,王本因其精闢訓詁而成為公認的流通版。然而,《道德經》不是一般的理論書,老子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王弼是位奇才,然而英年早逝,年僅24歲即離世而去。因此未必能領會道德經的“修身之真”。故爾,王注的先天缺陷很難彌補;反之,河上公是位修煉有素的養生家,老子修真之要隨手拈來,心領神會,毫不費力。

我們關注河上公注《老子章句》,並無輕慢其他注本之意。恰恰相反,正是王本、傅本、想爾注本及晚近諸賢注本的精彩演繹,才使我們得窺《老子》全貌,只是本書涉及領域偏重於養生之道,故爾更關注河上公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