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聽中醫理論——“五行”

五行的基本規律是相生與相克。所謂“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每一生都有“生我”和“我生”的相向關聯。所謂“相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每一克均有“我克”和“克我”的相向關聯。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運行不息。

五行之間,除了正常的生克關係,還常會發生相乘、相侮的異常現象。所謂“相乘”,即按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過,有乘虛侵襲的意思;所謂“相侮”,指與相克次序相反的克制異常,有恃強淩弱的意思。比如,木氣溢金,金不能制木,那麼,木氣就會去乘土,而反過來還會侮金;反之,木氣不足,則金來乘木,土反侮木。

可見,五行的生克,要求恰如其分,既要防不足,又要防太過,中醫的“辨證,就“辨”在這裡。

根據上述理念,古代醫學結合臨床實踐,闡述五行與個體的體內和個體的體外環境之間的關係,指導人們自我保健一目了然:

比如,肝屬木,怒傷肝,以悲勝之,以恐解之。因為,怒則氣盛,氣盛則肝舉葉張;悲系于肺而屬金,金能制木;恐系于腎而屬水,水生木。此系就體內環境而言,餘類推。

再就體外環境而言,春天保健之要,在於保肝,嚴防風邪侵襲。所謂“春捂”,道理就在於此。餘類推。

行文至此,我們不妨再回頭看薛寶釵的話:“肝氣一平,不能克土。”肝屬木,脾胃屬土,木與土相克,木生火,肝火太盛要傷及脾土,肝火一平,就不能再克脾胃,就能和順地攝取食物的營養。瞧,說得多形象,又多貼切,叫人不能不心服。

古人認為,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其相乘、相侮,是宇宙萬物的組合、生滅、迴圈、演變的方式與規律的本始,也是人們養生保健的本始,古醫學家張景嶽說得好:“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克);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克)則亢而為害。”因此,我們講究養生保健,務必遵循五行規律;遵循五行規律,務必辯證有度。

然而,話說回來,囿於時代的限制,古人的五行理念不可能臻至嚴密的科學體系,而人體的健康則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系統工程。因此,我們運用五行理念于保健,應切忌形而上學、牽強附會。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把傳統的中醫五行理論與現代的醫學理論結合起來,才能養生健身,利國利民。

世間萬物都是陰陽互調相生相剋的。養生也要遵循五行才能達到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