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外環境的側重—評點中、西醫異同

精于中醫學的人士一定同意“中醫是時間醫學”的看法。無論醫著《黃帝內經》中有關五運六氣的講解,漢代醫聖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六經辨證,還是清代醫家吳鞠通所著《溫病條辨》等醫學經典,無不將時間體現在起病、診病、治療、康復等各個方面。如《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言“……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藏”;《傷寒雜病論》有關太陽病的論述中則有“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而《溫病條辨》則中“春溫”、“冬溫”、“秋燥”、“暑溫”、“伏暑”……。這些均體現了中醫認識疾病、治療疾病的時間觀,也就是說,由於時間不同、氣候不同,中醫判斷疾病性質、病因、治療方法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而相同的時間、氣候條件下,不同的疾病的起病、診治則可以相同。也就是通過時間、氣候的判斷可以直接判定人體所患何種何類疾病。

舉例來說,當寒濕氣候當令之時,不論是風濕性關節炎病情轉重,還是腫瘤、肝病、腎病、胃腸性疾病等加重,均提示這個時令下,治療用藥需要重用散寒除濕之味,以提高臨床療效。劉力宏教授在其所著《思考中醫》一書也產提到他治療上齶的惡性腫瘤、坐骨神經痛、胃痛三個病均用同一張方,就是《和劑局方》書的五積散,結果發現,除惡性腫瘤的這一例因特殊的原因沒能服藥以外,其餘兩例都有不錯的效果。原因就是他認為當時是寒濕當令,而且濕邪特別重,有點像春天,只有春天才這樣潮濕,才引起了那三個病的發作,所選用了一樣的處方治療,而且有明顯效果。前面提到過的名老中醫蒲輔周老先生,前後兩次同是治療乙腦病,但用藥卻不相同的經驗,也說明中醫特別重視時令與致病的關係。除此之外,有關“子午流注”,“春溫夏暑秋燥冬寒”的時相認識,也對患病、疾病轉歸、診病及治療有切實的指導作用。

與中醫不同,西醫則主要是強調“細菌、病毒”的致病性。不論你何時患的病,如果“細菌、病毒”是一樣的,治療就是一樣的,如果沒有效果,則會考慮是否這些“細菌、病毒”出現了變異。而一旦變異,目前又沒有有效藥物,那就只能慢慢等待新藥的出現了。事實上,只要人類必需在一個有多種多樣生物的自然環境下生存,那麼,人類的身邊及身體上“細菌、病毒”就會無處不在,並與人體和平共處。而它之所以致病,那也是有條件的,它們只會對那些適合它們生存的機體產生致病結果,所以,是否患上病,主要還是看各人的身體狀況強弱,其次才是“細菌、病毒”的傷害力量強弱。人體內的細胞數量10萬億個以上,每個細胞都相當於一個“細菌或病毒”,他們聚在一起應該是無所不勝的,生病之時,只要能充分調動機體的自愈能力,是沒有什麼病菌不可以戰勝的。從這一點上看,中醫的“時間、氣候”觀,應該更能體現疾病的產生、發展及康復的全過程,也更能指導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