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呂氏春秋》中的養生觀

《呂氏春秋》為秦呂不韋集門客所撰,成書于秦王政八年,計160篇,20余萬字。該書對研究先秦時期的社會政治、科學文化有著極重要的學術價值。有關養生學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本生、重己、貴生、盡數、達鬱”等篇。其文字有詳有略,至今讀起來亦倍感貼切實用。

利性取之,害性舍之

呂氏認為,自然界的氣候變化以及個人欲望,莫不為利,莫不為害。如“本生”篇指出,出入乘車,以代步履,但可傷筋軟骨,名曰“招蹶之機”;肥肉厚酒,適口豐體,但可壅伐腸胃,名曰“爛腸之穀”;過戀美色,陶醉淫樂,但耗散腎精,名曰“伐性之斧”。而懂的養生的人,則重生輕物,對於外物“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舍之”。故能終其天年而不衰。“重己”篇則指出,懂養生的人不住大房,不築高臺,飲食不求豐盛,衣服不求過暖,這樣能保持陰陽適度,脈理通暢,方可享長壽之福。“貴生”篇則進一步提出避害之法,認為要達到“全生”,必須控制身、目、鼻、口的欲望。欲望過極,就是“迫生”,生命在“迫生”之下就毫無意義了。“盡數”篇則從五味、五志以及自然界六氣變化闡述“太過”的害處,只有明其害,才能知其本。利與害是相對的,適度為利,而太過則為害。呂氏這種明害知本說,辯證地闡明了身外之物與生命價值的關係,至今讀起來,也是值得人們回味的。

流水不腐,戶樞不螻

以動養形,以求壽考的養生之道,在春秋時期就已有完整的文字記載。如莊子所說的“吐故納新”等。呂氏在“盡數”篇中說:“流水之腐,戶樞不螻,動也。”這是強調“生命在於運動”的東方文化的至理名言,至今仍燴炙人口,銘記人心。精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精氣貴乎流通,而精氣流通的先導,在於形體運動。只有形體像流水那樣川流不息,像門上轉軸一樣轉動不已,精氣才能貫徹全力,營灌臟腑。東漢華佗受其啟發,模仿禽獸動作創立“五禽戲”,可謂形體運動的上乘之作。如果飽食終日,懶於運動,精氣就會凝遲不通。“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這種形不動、精不流所導致的鬱證,臨證比比皆是。所以古代名醫有“郁為百病之首”之說。呂氏還在“上乘”篇中說:“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即不到老而僵化不得停止運動,沒有疾病就不得體息,不到終日不得捨棄農事。而預防精氣鬱滯的方法,就是“舞以宣導之”。《說文解字》雲:“舞,樂也,用足相背。”它最早是百姓休息時的娛樂活動,用以宣通血脈,輕快筋骨,不使精氣鬱滯,這比單純藥物健身要有效的多。

無饑無飽,清潔水源

飲食調養是養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了我國最早的食養家伊尹的故事。伊尹為商湯講述美味之技,他從水火、五味、烹調等方面,講述良好的飲食養生方法。呂氏受其意,提出“凡食為道,無饑無飽,是之謂五臟之葆。”即飲食保持不饑不飽的狀態,這樣才能使五臟得到安和。他還強調“食能以時,身必無疾。”定時定量的飲食對於中老年人的健康十分重要。若認為老年食量越多越好,那麼遲早就會發生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等疾患。細細品味“不饑不飽”四字的含義並能實行之,對保障精氣的充盈與流通至關重要。書中還提到烹調是一門非常細緻、非常講究的學問,“口弗能言,志弗能喻”,只有對其進行深入研究與實際操作,才能使飲食發揮正常的營養作用。另外,書中還提到飲水衛生,“盡數”篇指出,水中多鹽與礦物質的地方,人多患腳腫與痿躄不能行;水味辛的地方,人多長癰疽與痤瘡;水多苦澀的地方,人多雞胸與駝背;而水味甜甘的地方,人多善良而美麗。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對飲水衛生有如此精闢的認識,是難能可貴的。

古代所流傳下來的都是精華,是先輩們的精血。所以向他們學習養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