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中醫界的“經典名著”

中醫的發展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算是一顆璀璨的明珠,中醫的發展經歷了很多的學術融合,同時也誕生出了很多經典的著作,像最有名的幾本著作《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被稱為中醫的“四大名著”,我們來看看這幾本書究竟講述的是什麼。

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醫著作可謂是數量巨大。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孫思邈的《千金方》等等數不勝數。其中被譽為中醫界的“四大名著”是《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

一、《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道家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二、《難經》

它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3卷。原題秦越人撰。“難”是“問難”之義,或作“疑難《難經》”解。“經”乃指《內經》,即問難《內經》。作者把自己認為難點和疑點提出,然後逐一解釋闡發,部分問題做出了發揮性闡解。全書共分八十一難,對人體腑髒功能形態、診法脈象、經脈針法等諸多問題逐一論述。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理、營衛、俞穴,針刺等基礎理論,同時也列述了一些病證。該書以基礎理論為主,結合部分臨床醫學,在基礎理論中更以脈診、臟腑、經脈、俞穴為重點。其中1~22難論脈;23~29難論經絡;30~47難論臟腑,48~61難論病;62~68難論俞穴;69~81難論針法。書中對命門和三焦的學術見解以及所論七沖門(消化道的7個衝要部位)和八會(髒、腑、筋、髓、血、骨、脈、氣等精氣會合處)等名目,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該書還明確提出“傷寒有五”(包括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並對五臟之積,泄痢等病多有闡發,為後世醫家所重視。全書內容簡扼,辨析精微,在中醫學典籍中常與《內經》並提,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古典醫籍之一。

#p#副標題#e#

三、《傷寒雜病論》

西元3世紀初,張仲景繼承了《內經》、《難經》等經典的醫藥理論,結合自己長期的醫療實踐,正確掌握和靈活運用了"辨證論治"的診療法則,創立了許多寶貴的診治方法,總結發展成為我國第一部臨床醫學的偉大著作《傷寒雜病論》一書。該書成書約在西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紙張尚未大量使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年代,這本書很可能寫在竹簡上。後亡佚。經後人整理將其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分,共16卷。

四、《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草經》或《本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成書于東漢,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而是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總結、搜集、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草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藥物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被譽為中藥學經典著作。因此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它是醫生和藥師學習中藥學的教科書,也是醫學工作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之一。

這四本著作講述的中醫理論從最基本的陰陽、五行到藏象理論,再到病因病機的分析和中草藥的講解,基本涵蓋了所有的中醫理論,是想學習中醫人群的啟蒙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