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佛教飲食核心之素食養生

佛教素食就是,不吃葷腥的東西,這其中葷是指蔥,蒜等著五類辛臭的蔬菜,素食是我國漢傳佛教的一大特色,是佛教飲食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佛教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佛教所謂素食,即不食葷腥。其中葷指蔥、蒜、韭菜等五種氣味強烈(辛臭)的蔬菜,簡稱五辛;腥則指一切動物肉。前者主要是為了清淨身心,不熏擾他人,後者則主要出於佛教的慈悲教義,關愛一切生命,可見佛教的飲食禁忌(包括不飲酒等)範圍比其它宗教都要廣。於是人們不禁會為佛教徒的身體健康而擔心,不少人因此而視學佛為畏途。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就素食與健康或素食與養生問題作一番實事求是的深入的探討。

佛教關於素食的規定與影響

如前所述,不食葷腥是佛教教義上的一種要求,但在實踐中,則有一些合情合理的具體規定。如對於僧人來說,可以食“三淨肉”,有病需要食用葷腥時也可開許。因為在古印度,佛教僧團實行乞食制度,僧人乞食時不論貧富,乞到什麼吃什麼,不挑食,以平等心來接受。當有人供養肉食時,乞食者應當觀察,此肉是不是為我所殺,或被懷疑為我所殺,我有沒有看到殺生,有沒有聽到殺生。如果不是,可以接受。這就是所謂的“三淨肉”。直到今天,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國家和地區如泰國、斯里蘭卡、緬甸和我國雲南傣族地區的佛教僧團仍然奉行這一規定。僧人托缽應供,不忌葷腥。而信奉藏傳佛教的我國西藏、內蒙等地的佛教僧團,雖不托缽應供,但因處於牧區,自然條件惡劣,所以也根據三淨肉的規定,不忌葷腥。惟有我國漢傳佛教寺院,因國情不同,未能實行托缽乞食制度,又信奉大乘,強調慈心不殺,加上農業發達,自然條件允許等原因,從西元511年,虔信大乘佛教的梁武帝蕭衍頒佈《斷酒肉文》後,便開始嚴格實行素食。

而對於佛教的居家信眾來說,則沒有什麼硬性的規定,完全遵循自願的原則。受過五戒或菩薩戒的居士,原則上應禁食葷腥,或只食“三淨肉”。一般的信眾,多選擇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六齋日和佛菩薩誕辰等特殊的日子裡吃素。

隨著社會的進步,歷代高僧大力的提倡佛,佛教的發展越來越快,素食養生也成為漢傳佛教的一大特色,所以說佛教素食養生也是有很深遠的文化的,也對社會的飲食觀念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