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踢毽子 防治頸椎病有奇效

在辦公室坐時間長了,常常會有腰酸背痛的感覺,而且大多數脊椎都會出現毛病,最近,國外一項研究指出,保持同一姿勢4小時,就會出現血液凝結。因此,辦公族更容易患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性疾病。那這種病,怎麼可以防止呢?踢毽子,這是中國傳統的秘方治療。

人的下肢離心臟最遠,供血容易受到影響。“樹老先老枝,人老先老腿”是有道理的。

踢毽子以下肢肌肉的協調運動為主,功夫在腳上。錛、磕、拐、盤,轉身穩步,起跳騙腿,前合後仰,在他人看來,就像欣賞跳舞。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以縱軸為中心擺動,帶動遠端供血最困難、動作難度最大的部位,增強了肌肉的力量和相應關節的柔韌性。盤、拐、繞等動作,縫匠肌、膕肌、股肌等腿部肌肉得到鍛煉;而錛、磕、落等,足背肌、足底肌的作用必不可少。至於花毽兒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像“霧裡看花”、“蘇秦背劍”、“倒掛紫金冠”、“外磕還龍”、“朝天一炷香”等等,頭頂、後背、腳跟、腳面等部位,毽子上滾下翻,滴溜兒亂轉。這時,腰肌、髖肌、臀肌,甚至胸肌、腹肌等都要參與。骨骼肌的動靜脈短路枝大量開放,下肢血流的動力性平衡得到維持。既增強了肌肉、骨骼的運動功能,又有效地預防了一些血液回流障礙性疾病,尤其是辦公族罹患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性疾病。

長期低頭伏案,頸椎前傾,疏於活動,容易得頸椎病;胸、腰等部位脊椎的生理彎曲失常,久之則拱腰駝背,成為所謂“辦公室型體態”。踢毽子時,隨著毽子的起落,脊椎各關節屈伸有節、有度,椎體的深、淺層肌及頸前、頸後肌等一張一弛的功能鍛煉,避免了椎關節的僵化,增強了關節的穩定性,預防了頸椎病,修整了腰肢體態。踢毽兒時雙上肢有節律地擺動,運動了肩、背部肌肉、關節,對中老年人罹患的肩周炎,也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踢毽子還可以防治“亞健康”狀態。踢毽子要求人的思想高度集中。瞬間完成踢的動作,技術到位,動作準確,毽子才能遂心著意。大腦皮層勢必建立起新的興奮灶,轉移思維,“換換腦子”。對於調節高級神經活動、化解心理壓力十分有益。毽子雖小,娛樂和藝術等功能俱全,魅力十足。心到、眼到、腳到;反應要靈敏,動作要迅速,相互配合要心領神會。很多人把踢毽子又叫“走毽兒”。大家圍在一起,你一腳,我一腳,飛舞的毽子牽動著所有人的眼球,調動著所有人的責任感,激發著所有人團結進取的精神;稍微的不小心都會造成毽子起落中斷。其間有說有笑,有喊有叫,有逗有讓,氣氛融洽、熱烈;一旦落地,一片譁然,一片惋惜。心態的調整寓於小小毽子的騰飛起落。有效地防治了“亞健康”狀態。

踢毽子要求條件不高。晴天室外,雨天屋內,有“拳打臥牛之地”即可踢上幾腳。久踢毽子也可上癮,辦公開會的時候,腳在桌子底下常也不由自主地盤拐幾下,著迷的程度不亞於香菱學詩。

踢毽子簡單易學,場地要求不高,屋裡屋外都可以,工作勞累時,踢踢毽子可以緩解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