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空巢老人
現在由於夫妻都是雙職工,而且大多不予老人住一起,導致了許多空巢老人。對老人的關愛是子女的義務,大家要多多關心和問候空巢老人,讓他們的晚年能夠過得舒心。
日前,有關空巢老人自殺或意外身亡的報導越來越多。空巢老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的35%左右。醫學表明,空巢老人最易發生老年抑鬱,由此導致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等發病率、死亡率上升,老年人自殺也因此增加,是什麼原因誘發了空巢老人的心理危機?
原因篇·老人養兒防老回收孤獨
子女不在身邊是老人孤獨的直接誘因,而中國養兒防老的傳統理念是造成空巢老人內心失落的根本原因。而且當代的這批老年人,基本上都比較傳統,年輕的時候為子女付出了許多精力、金錢,事業也受到一定影響,有些還為孩子的孩子(第三代)作出貢獻。他們曾經為子女承擔了一切困難,當他們年老體弱,不再具備保護子女的能力時,就非常希望得到子女的回報,期望他們“常回家看看”、常陪伴身旁。
“退休綜合征”在延長
“退休綜合征”是指退休後的老人由於被安排好的、規律性的生活突然改變,而出現的種種心理障礙,它會給老人自己乃至整個家庭帶來苦惱和糾紛。根據最新的調查統計,老年人的“退休綜合征”正呈不斷延長趨勢,價值感的喪失是空巢老人的又一大心理危機。
“退休綜合征”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當原有的生活節奏被徹底改變後,老年人難免會出現一段不適應期。但有些人心態較積極,可以很快適應新生活,而一些應對不良的老人,則會因為缺乏強加性的活動安排、不再被外界需求而感覺渾身不自在。
健康喪失引發恐慌
進入老年期,人的各項臟器功能開始衰退,心腦血管疾病、胃、肝臟疾病、關節炎、骨質疏鬆等各種疾病開始頻頻“光顧”老人,這使他們產生深重的危機感。從心理學角度,喪失與抑鬱直接相關,對空巢老人而言,這意味著子女陪伴的喪失、個人價值的喪失、健康的喪失,部分老人因為腿腳不方便,還喪失了與社會、與周圍人的交流。這種老年性抑鬱,導致他們情緒低落,沒有活力,對前景黯然、消極,甚至出現失眠。
原因篇·子女責任過重導致逃避
有人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種單相思”,這種單相思是造成空巢老人孤獨、寂寞的主要原因。其實很多時候,子女的心態也很矛盾,他們寧可用物質的滿足來代替情感的需求,這是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責任感導致的逃避和刻意疏忽。
很多子女總認為,去看望父母,就應該幫他們做點事、買點保健品或讓他們的生活有所改善,但對老人來說,他們並不很在乎你做什麼,有時候,哪怕是打個電話,或者只呆一會兒,也會讓他們覺得你在想念他們,這種態度對老人的寂寞心理是個莫大的支持。
危害篇·加重老年人生理疾病
精神因素會影響生理的病變,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常見的老年病都與心理壓抑,尤其是抑鬱有關。長期處在抑鬱、焦慮狀態下的老人,會導致身體內環境改變,免疫功能降低,人易受感染,原有的病症很可能加重病情。
從中醫角度看,免疫力降低是血液迴圈缺少動力的結果。抑鬱會造成氣血淤滯,造成相應器官的病變。空巢老人常見的是,因為氣血鬱結在心,而引起心腦血管疾病,這是他們死亡率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多心身相互影響的研究還表明,軀體疾病合併情緒障礙,會造成愈後難恢復、死亡率上升,且不易取得明顯療效。
導致老人自殺上升
空巢老人容易因抑鬱而萌發自殺念頭,而且老年人的自殺成功率較高。不同于年輕人自殺時的衝動,在長期抑鬱、絕望的情況下,他們對終結生命的選擇是仔細考慮的結果,所以想法很難改變。而身邊沒有人陪伴,又給他們創造了許多自殺機會。對此,要讀懂空巢老人的潛臺詞。
這一代老人,他們大多比較傳統,不喜歡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所以,如何讀懂父母看似不合情理舉止後的“潛臺詞”,就比較重要。
剖析篇·軀體疼痛可能是“撒嬌”
其實,許多時候,軀體的疼痛是老人表達不滿的一種方式,或者說,是父母在向你“撒嬌”。很多老人很希望子女能關心他、看望他,但又不習慣表達出來,轉而用生理疼痛來表達他的抑鬱,他們甚至會假裝堅強地說:“我不要你們照顧,我只是身體不好,沒有辦法!”他們不承認內心有不快,但疼痛無法緩解又覺得別人不理解他,甚至開始怨天尤人,這其實已經成為“情緒障礙”。
當然,對抱怨疼痛的空巢老人來說,內心也很矛盾。一方面,他們渴望子女因生理疾病來關心他們,另一方面,他們又擔心頻繁看病會給子女造成負擔。這種心態使他們變得更脆弱、更敏感,而多次看病卻看不出結果,由此產生的抱怨,有時還會造成家庭糾紛,加重他們的抑鬱。
建議:建議老人,如果多次看病而無臨床病症發現,可適當減少看病次數。否則,不但會給家人造成精力、時間的巨大負擔,看不好病,還可能使自己更沮喪、心態更壞。同時,建議他們可適當去看心理門診,通過藥物、心理、家人和社會的共同干預來治療。
嘮叨也是種心理宣洩
很多年輕人不愛去看望父母,嫌他們嘮叨。然而,從心理學角度,嘮叨也是一種心理宣洩。通過對一些小事的數落,老年人變相表達他們內心的不快樂。而嘮叨的出現,有兩種可能:一,老人本身就很煩躁、焦慮;二,他們內心存在不滿。無論哪種情況,都提示你,父母的心情出現了問題,這時,如果你為此和他們頂撞,只會使他們更不開心。很多敏感的人聽到父母嘮叨,可能覺得這給自己造成壓力,並認
真考慮該怎麼回答,這其實也沒有必要。
建議:最好的辦法是,對父母的嘮叨,聽過算數。雖然嘮叨未必是種積極的、建設性的心理疏導,但是聽老人嘮叨,有助於對他們的情感支持,避開或頂撞是絕不可取的。
“老小孩”情態討關心
家中有個老人,常常好似又多了個小孩,所以人們常用“老小孩”來稱呼父母。其實老人出現“老小孩”情態,提示他們正承受著巨大心理壓力,需要子女予以關注。正如歌中所說,“人的心中都有個孩子”,這個“孩子”從心理學角度看,是一種“蛻形”的表現,各個年齡段都可能發生。其實每個人都有非常任性的一面,當個人力量強大時,它會被理智壓制,而當人經歷難以承受的痛苦或壓力時,它就會出現。對空巢老人來說,軀體痛苦、心理抑鬱造成了他們的巨大壓力,導致他們像孩子一樣,愛撒嬌、耍小性。
建議:看好你家的“老小孩“,多關心、愛護他,分擔他的痛苦。最忌諱的表現是:“你都活到70歲了,怎麼還這樣?”千萬不要去糾正他!
對策篇
空巢徵候群是一個社會現象,對空巢老人的關注,就需要社會各方攜手,同時,也需要老人自己的積極調整。
父母:做一個“成功老人”
日前,社會上關於“成功老人”的報導成為熱門話題。空巢老人與其坐待別人拯救,不如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為自己安排合適的、具有創造性的社會活動,例如在居委會做志願者、學習一門特長等,在發揮餘熱的過程中,他們的情緒也會走向良性迴圈,有助於克服老年抑鬱,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
子女:定期和父母聯繫
在中國,老年公寓、養老院等老年福利機構還沒完全普及開來,除了收費問題外,傳統的“不孝”觀念也是限制它發展的原因。在經濟許可得情況下,送老人去養老院,並不意味著你就是“逆子”,也不表示就切斷和老人的一切聯繫,你可以常去看望、定期聯繫,遇到節假日把老人接回來,這樣雙方都沒有負擔,處理得遊刃有餘。對老人來說,和許多同齡人共處一室,有助於緩解孤獨感。
社會:完善社會支援系統
值得欣慰的是,在對空巢老人的幫助與護理方面,政府已經作出了許多努力,
空巢老人有著許多的隱藏問題,大家一定要多多瞭解老人的需求,對老人多一點點關愛和問候,才能讓老人過的愉快,才會讓家庭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