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藥物過敏反應幾個誤區

文章導讀

藥物過敏與藥物的副作用是兩個概念,很多人常常搞不清楚這兩個定義,而誤將藥物過敏認為是藥物的副作用,給自己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要知道藥物過敏不會因為減少藥物劑量就會減弱或者消失。

在藥物不良反應中,有相當數量屬於過敏反應;國內的報告表明,因藥物不良反應需住院治療者,幾乎占所有皮膚科住院患者的1/3或更多。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些方面與患者對藥物過敏反應的錯誤認識有密切關係。

藥量小就不會過敏

這是將藥物過敏與藥物毒副作用混為一談。藥物的毒副作用可通過減少用量而減輕,但藥物過敏反應的決定因素是藥物本身,與劑量無關。例如對破傷風 抗毒素皮試陽性者,臨床上常採用小劑量分批注射,但事後絕大多數人均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過敏反應。有的患者即便是聞到青黴素的氣味也能引發過敏性休克。

用過的藥不會引起過敏反應

易被人忽視的是,以往曾用過或經常用但從未引起過敏的藥物也可能引起過敏。再者所用藥物的廠家不同、同一廠家所生產藥物的批次不同(藥物內所含雜質不同),這些都能成為引發過敏的誘因。所以,青黴素之類的藥物沒有連續用藥而再用時,都必須重做過敏試驗。

中藥不會引起過敏

有人認為只有西藥才會引起過敏,中藥不會過敏。誠然臨床引起過敏反應者以化學合成藥物為多,如抗生素、解熱鎮痛藥、抗毒素與血清、鎮靜催眠藥 等。然而,有些中草藥亦可引起嚴重過敏反應,發生休克、剝脫性皮炎等。近年來報導較多的有穿心蓮、大青葉、板藍根等中成藥,其過敏表現以蕁麻疹和固定藥疹 最常見。

過敏反應發生在用藥時或用後不久

藥物過敏反應不只發生在用藥當時,有些藥物過敏反應是有潛伏期的。如一些藥物可能在幾個月,甚至若干年後才發生以皮疹為主要表現的過敏反應。常見於治療糖尿病、甲亢或痛風的藥物;痢特靈引起的過敏反應,不少就發生在用藥後20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