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細說古代養生家的節食觀

文章導讀

古人向來注重飲食養生,早在古代人人們便有了節食的觀念,古人提倡飲食不可勉強,進食要定時定量,胖人則要縮食,也不可暴飲暴食。這些都是古人節食觀的體現。

我國古代養生家十分重視飲食適量,在節制飲食方面有許多精闢論述和具體方法。被後世稱為“醫書始祖”的《內經·素問》中,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飲食過度的危害。

飲食不可勉強

出現厭食的原因,一是生理性的厭食;二是病理性厭食;種種心理因素也可引起厭食。不論哪種情況,只要沒有食欲,就不應當“努力加餐飯”。積極的辦法應當是:調整飲食制度,加強體力活動,參加娛樂活動,保持精神愉快,創造輕鬆的進食環境,烹製色香味形俱能誘人食欲的飯菜等等。關於勉強進食的危害,梁代陶弘景《養生延命錄》曾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饑強食則脾勞”,總之還是傷脾胃,而脾胃被中醫視為人體健康長壽的“後天之本”。所以注意節食,保護脾胃,實在是健康長壽的關鍵環節。

進食要定時定量

孫思邈《千金要方》說:“飲食以時,饑飽得中”,“每食不重用”,講的就是吃飯要定時定量,並且不要過量。這對維持胃腸正常功能,保持其工作的規律性是十分重要的。明代《修真秘要》更說得明確:“食欲少而不欲頓,常如饑中飽,飽中饑。”這種飲食適可而止、常處不饑不飽狀態的節食理論,與現代科學所主張的觀點非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