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黃帝內經》之夏季養生法

文章導讀

《黃帝內經》是對我國醫學的進步的一大著作,下面就說說這裡面的夏季養生法,一起來學習吧。

《黃帝內經》裡說,夏季自然界一切生物都處在繁茂興盛時期,人類亦處在天地氣交之中,生活亦應符合自然界氣候變遷,晚睡早起,情緒愉悅,適當活動,使體內陽氣向外宣洩,才能與“夏長(zhǎng生長繁茂之義)”之氣相適應,符合夏季養“長”之機。一年24個節氣對人的生理、病理都會產生影響,引起疾病的發生或舊疾復發。

立夏是夏季開始的第一個節氣。氣候逐漸轉暖,綠蔭鋪路,經冬農作物(如麥子)生長旺盛。人體內陽氣漸長,活力增強。

人與自然界是一個關係密切的整體,“人與天地相應”,因此天氣的變化與人的疾病變化也關係密切。故有諺曰:“立夏北風當日雨,立夏東風少病屙”。這句話的意思是:立夏日刮北風當天要下雨;刮東風則以後多雨,不致過於幹熱,疾病會減少。

夏至日(陽曆6月21日或22日),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時間最長,夜晚最短。此後,太陽逐漸南移,白晝自此逐漸縮短,直至冬至日夜晚最長而白晝最短,故曰“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線”。“夏至無雲三伏熱”,“夏至有雷三伏冷”,古人通過對夏至日的氣候觀測來預測整個夏天氣溫的高低,以此提醒人們謹防中暑和其他夏季急性病、多發病、傳染病的發生。

自夏至後至立秋經歷了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的階段。諺曰:“頭伏日頭二伏火,三伏無處躲”。炎暑當令,令人煩躁不安。但是,此時“更宜調息淨心,常如冰雪在心”“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這就是所謂的心靜自然涼。

現在你知道了吧,馬上好好學習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