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漿果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Nǎi Jiānɡ Guǒ
【別名】牛奶子、大山枇杷、大斑鳩食子、山枇杷、天枇杷、野枇杷、金櫻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異葉榕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icus heteromorpa Hems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5m。樹皮灰褐色;幼枝紅褐色,節短。葉互生,變異大;葉柄長 1.5-6cm,紅色;托葉披針形.長約1cm;葉片倒卵狀橢圓形、倒卵形、披針形或琴形,長7-18cm,寬2-7cm,先端長漸尖急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全緣或微波狀,葉表面粗糙,背面有細小鐘乳體;基生脈3條,短,紅色,側脈5-15對。花序托(榕果)成對生於葉腋,稀單生,無柄,球形或圓錐形,光滑,直徑6-10mm,頂生苞片臍狀,基生苞片3,卵圓形,成熟榕果紫黑色;雄花、瘦花生於同一花序托內壁;雄花散生,花被片火4-5,匙形,雄蕊2-3;癭花花被片5-6,花柱短;雌花生於另一花序托內壁,花被片4-5,花柱側生。瘦果。花期4-5月,果期5-7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中海拔的山谷、水邊、林區濕地。
資源分佈:分佈于西南及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榕果近球形,直徑約 lcm,頂端有圓形突起,表面淡棕色至深棕色。剖開後花序托肉質,內壁上著生多數瘦果,包藏於花被內。瘦果細小,近卵形,稍壓扁,長約3mm,先端尖而略彎,基部圓鈍,表面黃棕色,光滑。氣微,味微甜。
【性味】甘;酸;性溫
【功能主治】補血;下乳。主脾胃虛弱;缺乳
【用法用量】內服:燉肉吃,30-60g;鮮品250-500g.
【各家論述】《四川常用中草藥》:補血,下乳。治脾胃虛弱,缺乳。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