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刺楸樹根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Cì Qiū Shù Gēn

【英文名】Root of Septemlobate Kalopanax

【別名】刺根白皮、鳥不宿根皮、釘木樹根、刺五加、刺楸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 Koidz.

採收和儲藏:多於夏末秋初採挖,洗淨,切片或剝取根皮切片,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落葉大喬木,高約10m,最高可達30m,胸圍達70cm以上。樹皮暗灰棕色,小枝圓柱形,淡黃棕色或灰棕色,具鼓釘狀皮刺,刺長5-6mm,基部寬6-7mm。葉在長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葉柚細長,長8-50cm,無毛;葉片近圓形或扁圓形,掌狀5-7淺裂,裂片三角卵形至長橢圓狀卵形,長不及全葉片的1/2,茁壯枝上的葉片分裂較深,裂片長超過全葉片的1/2;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細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僅脈上具淡棕色軟毛或除基部脈腋外無毛。傘形花序列 聚生為頂生圓錐花序,長15-25cm,直徑20-30cm;傘形花序直徑1-2.5cm,有花數朵;花萼無毛,邊緣有5齒;花瓣5,三角狀卵形,長約1.5mm,白色或淡黃綠色;雄蕊5,長約2.5mm,內曲,花絲較花瓣長1倍以上;子房下位,2室;花盤隆起,花柱2,合生成柱狀,柱頭離生。核果近球形,成熟時藍黑色,直徑約5mm;宿存花柱長約2mm。種子2,扁平。花期7-10月,果期9-12月。

【化學成份】根含多糖[1]。

【性味】味苦;微辛;性平

【功能主治】涼血散瘀;祛風除濕;解毒。主腸風下血;風濕熱痹;跌打損傷;骨折;財身浮腫;瘡瘍腫毒;瘰鬁;痔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注意】脾胃虛寒及婦慎服。

【各家論述】

1.《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治痔瘡,清熱解毒。

2.《四川中藥志》:散血,清熱,除風濕。治腸風下血,跌打損傷及風濕骨痛。

3.《陝西中草藥》:清熱,涼血,除風濕,排膿生肌。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