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患者“癌從口入”
人們常說“病從口入”,您知道嗎?被稱為“不治之症”的癌症與“口”的關係也異常緊密——約40%的癌症與飲食習慣、食物構成、食物加工與烹調方法等飲食因素有關,30%的癌症與生活習慣,特別是吸煙、嗜酒有關。也就是說,七成癌症患者確實是“癌從口入”——可見“一個‘癌’字三個‘口’,吃喝抽是罪魁禍首”所言非虛。
“鎖定”6種誘癌食品
“一個癌字三個口”,癌症與飲食到底有多大的關係呢?于康教授表示,癌症的發生固然有內因作祟,但流行病學研究發現90%左右是外部環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約40%的癌症與飲食習慣、食物構成、烹飪方法等有關。以下是6種已被明確含致癌物質的“壞食物”,鎖定它們,將它們打入冷宮吧!
天然“毒物”
在自然界中,確實有些天然植物本身就具有引發癌症的毒素,如有些用來做食用的蔬菜或飼料的蕨類(羊齒植物)中就含有誘癌物質。現在正是采野菜的好時候,也提醒您在郊外采野菜時注意勿采勿食羊齒蕨等植物。
油炸食品
愛吃油條、炸糕、炸雞腿的人不在少數,可你知道嗎,這些噴香酥脆的油炸食物在製作時會因失水高溫而產生丙烯醯胺等致癌物質。所以早上兩根油條、中午一個炸雞腿的你,為了健康,改變吧!
燒烤食品
烤肉、烤魚、羊肉串也是不少人的心頭愛,經煙熏火烤,肉的味道變得特別。但這美味的背後也藏著風險——經炭火直烤,肉的脂肪滴在火上會產生苯並芘等致癌物質污染食物表面。所以在烤魚、烤肉時應避免肉烤焦,而烤肉、烤魚也只能偶爾食用。
醃制食品、剩菜
醃制食物、剩菜與火腿、香腸等肉加工品中含有亞硝酸鹽,這種N-亞硝基化合物與食管癌的發生高度相關。建議少吃醃制食物與肉加工品,本著一頓吃完的量來做菜,剩菜中毫無營養價值。
黴菌、非新鮮食物
花生、玉米、大米發黴後產生的黃麴黴毒素與肝癌發病率有很強的相關性,此外其他不新鮮的食材其安全性也大大降低,所以不新鮮的蔬果、有異味的肉和油都應被劃到健康黑名單中。
飲酒
經常飲酒會增加患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結腸癌、直腸癌、乳腺癌的風險,即便是少量飲酒也無所謂的“養生”功效。建議儘量不要喝酒,如果遇到推不開的酒局,要限制一天不超過一杯,這相當於250毫升啤酒、100毫升紅酒或25毫升白酒。
“狙擊”5個致癌壞習慣
除了“壞食物”外,一些錯誤的飲食習慣也是癌症的幫兇。快把潛伏在我們生活中的致癌壞習慣揪出來!
脂肪、糖攝入過多
紅肉被證實增加結腸癌、直腸癌、胰腺癌、腎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發生風險性,人每天紅肉的攝入應少於90克,最好用魚、家禽代替紅肉。此外,肥胖與腫瘤發生率呈正相關,而肥胖往往與脂肪與糖的過度攝入有關。應以加強體育鍛煉、調節飲食的方法來控制體重,在正常體重中,偏瘦一點是最好的。
重口味
有證據表明,過量攝入鹽會損傷胃黏膜,進而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而大量攝入如辣椒等調味品則增加食欲、加大食量,從而導致肥胖,增加患惡性腫瘤的幾率。調節口味需要慢慢來,一點點地減鹽,讓味蕾逐漸適應,最終養成健康的“小清新”。
喜燙食
“站在鍋邊吃餃子”說的就是喜“燙”食的一類人,熱湯、熱茶、滾燙的砂鍋粥,這都是他們的最愛,殊不知這種對食物溫度的偏好也致癌——滾燙的水會燙傷食道黏膜,引發口腔黏膜炎、食管炎等。
熗鍋
炒菜時不少人喜歡“熗鍋”,即在熱油中爆香蔥薑蒜,再“刺啦”一聲將食材倒入鍋中快炒。這種有“大廚范兒”的熗鍋方式可一點不健康——熗鍋會產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導致惡性腫瘤可能的潛在隱患。改善的方式是,炒菜時少放油,且不必等油太熱再下食材。
反復使用油
做糖醋裡脊、燒茄子等需要“過油”的菜品時,炸油你會留著繼續炒菜嗎?油在反復高溫沸騰使用時,會產生大量過氧化物,而這種物質與癌症也間接相關。但是有些人會說:把炸油倒掉多浪費呀?其實有一個既健康又避免浪費的好辦法,就是少吃或不吃需要“過油”的菜品,用根源上解決油的反復使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