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花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燈籠花始載於《植物名實圖考》,雲:燈籠花,昆明僧寺中有之。藤老蔓架,小葉密排,糙澀無紋,俱如絡石。春開五棱紅籬子花,長幾徑寸,五尖翻翹,色獨新綠,黃須數莖,如鈴下垂。根據文述及附圖,與本種相符合。
【拼音名】Dēnɡ Lonɡ Huā
【別名】法羅喜、岩龍香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燈籠花的塊莖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gapetes lacei Craib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洗淨鮮用或切片曬乾。
【原形態】附生灌木,高60-100cm。莖的基部通常增大成粗肥的塊莖,根亦多為紡錘狀。枝條細長,密生平展的剛毛。單葉互生;葉柄短,被微柔毛;葉片革質,橢圓形,長0.7-1.5cm,寬6-8mm,先端尖銳或鈍,基部楔形或圓形,上半部邊緣有細鋸齒。花單生於葉腋,花梗與萼筒被灰色短柔毛,散生少數腺頭剛毛;花萼筒簷部長4mm,深裂;裂片三角形;銳尖,具明顯的脈紋;花冠圓筒狀,長2-2.8cm,深紅色,裂片三角形,先端暗綠色;雄蕊10枚,花絲長約1.5mm,花藥背面無距;子房下位,花柱細長,無毛,柱頭截形。果小,直徑4mm。花期1-6月,果期7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附生於海拔1500-1800m的常綠林中老樹上或岩石上。
資源分佈:分佈于雲南西部、西藏東南部。
【性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清熱利濕。主跌打損傷;風濕痹痛;胃痛;肝炎;水腫;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泡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