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不要過分的追求野味
生活中,不少人都認為野味的食物不僅吃起來味道非同一般,而且營養價值是其他人工種植的蔬菜和肉類都無法相比的,比如野豬、野雞、野鴨子、野兔子等一向被人們熱捧,以至於很多人整天以獵捕衛生,破壞大自然,破壞自然界的食物鏈。
其實,已經有權威的營養專家指出,野味的食物未必就比家養的食物豐富,因此,大家不要一味的相信那些片面之詞,甚至現在有很多商家為了賺取更多的財富,不惜打出野味的招牌,一次來吸引顧客,大家一定不要被這些廣告給誘惑,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權威的專家是怎麼介紹的。
野味未必富含營養
俗話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因為魚翅與熊掌珍奇難得,營養含量也被市民高看一眼。但記者日前在採訪中獲悉,“野味未必富含營養”在營養學界早已達成共識。相反,普通魚肉因其中的成分與人體接近,營養的吸收和利用率均勝於熊掌。
近半市民獵奇為滋補
據廣東省林業廳調查,16種獸類,如野豬、果子狸、黃麂、麅子、華南兔、竹鼠;21種鳥類,如喜鵲、環頸雉、斑鳩、麻雀、鷓鴣、竹雞、鵪鶉;16種兩栖類,如各種蛇類、虎紋蛙、印尼龜等,在市場上銷售量最大。但除了梅花鹿、果子狸、鴕鳥、藍孔雀、環頸雉、鵪鶉、虎紋蛙等少量種類來源於人工養殖外,85%以上的野生動物均來源於野外,其中25%的野生動物屬國家重點保護。
在接受調查的人群中,有46%以上的人吃過野生動物,其中又有超過半數者為60歲以上的老人。針對“流行吃野生動物”的原因的回答,有45.4%的人表示“能增加營養或滋補”,而37%的人“出於好奇”,“為了顯富”的占12%。這說明有近一半的人認為野生動物營養價值高,具有滋補作用。這一點正是南方的老人們在飲食中最為講究的。
吃“野味”應防食物中毒
在不少酒樓,“無污染,純天然,營養價值高”等字眼,成為野味的廣告詞;裝著蛇、鹿、鳥等野生動物的鐵籠成了招攬食客的“品牌”。野味的食補作用真的那麼神奇嗎?北大深圳醫院營養科主任朱翠鳳指出,“野味未必富含營養”在營養學界早已達成共識。
據介紹,從茹毛飲血到吃熟食,在如何有效攝取營養、更美味地享用食物方面,我們的祖先其實動了不少腦筋。像雞鴨鵝、豬牛羊等原來都是野生動物,後來被圈養變成家禽、家畜,都是經歷了一個品類選擇、優勝劣汰、物種進化的過程。單從口感上看,野味雖然稀奇古怪卻不一定如想像中美味,如野豬的肌肉纖維明顯比家豬粗且不易消化;而麅子、竹鼠、鱷魚肉等,在烹飪中一般都需要添加很多佐料才能去除腥臊味。
溫馨提示:以上已經詳細為大家介紹了有關食物不要過分的追求野味的內容,儘管我們有時候不得不承認,野生的菌類、動物的肉類,以及其他野生的動植物類食物的確吃起來味道很特別,但是營養價值有待考究,而且是否對人體有害也是有待考究的,大家不要盲目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