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山羊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貴州民間方藥集》
【拼音名】Chòu Shān Yánɡ
【英文名】Root of Japanese Orixa
【別名】臭常山、臭苗、大山羊、梔子黃、和常山、大騷羊、胡椒樹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芸香科植物日本常山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rixa japonica Thunb.
採收和儲藏:9-11月採收,挖根,洗淨,切片曬乾。
【原形態】日本常山 落葉灌木,高可達3m。枝條暗褐色,平滑,嫩枝綠色,疏被白色毛。單葉互生;葉柄長4-10mm;葉片菱狀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3-17cm,寬2-9cm,先端漸尖或具鈍尖頭,基部寬楔形,全緣或具細鈍鋸齒,嫩時被毛,薄紙質或膜質,具黃色半透明的腺點,發惡臭。花單世,雌雄異株,黃綠色;雄花序總狀,腋生,長2-4cm,花柄基部有1寬卵形的苞片;萼筒基部有對生卵形小苞片2,萼片4,卵形,基部癒合;花瓣4,有透明腺點;雄蕊4,較花瓣短,與花瓣互生;雌花單生,具退化雄蕊4;子房上位,花盤四角形,心皮4,花柱短,柱頭4裂。蓇葖果,二瓣裂開。種子黑色,近球形。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野,也有栽培。
資源分佈:分佈于我國長江以南各地。
【性狀】性狀鑒別 根較粗大,表面栓皮淡灰黃色,有時現細裂紋,栓皮脫落處現類白色。斷面灰白色。氣特異、味苦。
【化學成份】臭山羊根皮含和常山堿(orixine),香草木堿(kokusagine),和常山環堿(orixidin),香草木寧堿(kokusagi-nine),茵芋堿(skimmianine),去甲基和常山堿(nororixine),加錫彌羅果堿(edulinine),月芸香酮堿(lunidonine),異普拉得斯堿(isoplatydsmine)和前茵芋堿(preskimmianine)。
【性味】味苦;辛;性涼
【歸經】肺;胃;腎;大腸經
【功能主治】疏風清熱;行氣活血;解毒除濕;截瘧。主風熱感冒;咳嗽;候痛;脘腹脹痛;風濕關節痛;跌打傷痛;濕熱痢疾;腎囊出汗;瘧疾;無名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附方】①治風熱汗閉:臭山羊末一錢。燒酒吞服。服後蓋被,使其發汗。②治胃氣痛:臭山羊五錢。煎水服。③治風濕關節腫痛:臭山羊炕幹研末。每次一錢,用酒吞服。④治瘰鬁:臭山羊末,調甜酒敷患處。(選方均出《貴州草藥》)
【各家論述】
1. 李承祜《藥用植物學》:解熱,祛痰。
2.《貴州民間方藥集》:有解熱,驅風,表寒,發汗,催吐作用。治擺子,外治無名腫毒。
3.《貴陽民間藥草》:清風熱。治咳嗽,喉痛,牙痛,濕熱痢,腎囊出汗,百日咳。
4.《貴州草藥》:調氣鎮痛,清熱利濕,軟堅寧神。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