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OL匆忙症 兩招教你慢下來

 

那個匆忙的“我”

每天江雁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快點,時間來不及了!”35歲的她告訴我們,“看著時間滴答流逝,我心急如焚。我總是感覺時間不夠用,我幾乎從不走路,而是一路小跑,吃飯也總是狼吞虎嚥,像打仗一樣!”儘管她強調這種行為方式給自己造成的煩惱“莫過如此”,但實際上她已經清楚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造成的巨大危害。“由於總是催促身邊的人,尤其是我的孩子和丈夫,我明顯感到他們都快窒息了。而且,我無法充分享受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光,因為我總對那些尚待解決的事情憂心忡忡,對流逝的時間滿懷惆悵。”

對速度的崇尚

現代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催促使這些‘急切的人’難以自拔。由於生活的高要求,我們渴望得到所有可能獲得的東西,而且是馬上得到。現代社會中,似乎“一切皆有可能”,我們可能在7分鐘之內找到理想的伴侶,也可以在7小時之內穿越大西洋。現代生活的誘惑力顯而易見,但抵禦現代生活的這種刺激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現代生活總被視為更好的生活。

相反,慢慢悠悠就絕不是我們這個社會所推崇的優點了。我們生活在一個歌頌雷厲風行的世界,那些看海的人難免被視為遊手好閒之徒做的事情越多,人們的自我感覺就會越好。天的人們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和社會的承認,有些人似乎總處在焦躁不安的情緒當中,他們試圖通過大量增加的活動,修復較低的自我認同,並從外界獲得自己不敢給予自己的認可。

對空閒的焦慮

在這種匆匆忙忙的背後,隱藏著對空閒的恐懼。當這些急切的人無法感到急迫的時候,便會產生嚴重的焦慮。比如在堵車時,在度假的過程中,這些時刻從詞源上來說接近於“空洞”。喪失時間的感覺令他們無法忍受,他們會感到正在喪失自我。為了避免這種感覺,他們當然會想方設法消滅空閒。因而,為了早點到達目的地,他們總是步履匆匆。

對於他們來說,得到欲望的客體是最重要的事情。按照佛洛德的理論,客體就是相對於自我這個主體以外的所有一切。它有可能是一個具體的東西,也有可能是某個人,某個地方,或者就是本身,但這個本身並不是其本來的面目,而是其渴望擁有的面目。如果不趕快行動,客體就可能從身邊溜走,或者被別人收回,或者永遠失去。

因此,這些人匆匆忙忙的目的在於,迅速回應缺失感,立刻徹底滿足自己的欲望,只有這樣才能感到安心。如果某種形式的快樂需要等上片刻才能獲得,就會被他們視為水中月、鏡中花,因為很快就會有另一個缺失感產生,有另一個欲望亟待滿足。

缺乏安全感

這種全身心地投入生活的行為方式,源自一種情感上的不安全感。

以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的饑餓感為例:如果我們確信可以用一種對我們有益的方式來填飽肚子,就不會那麼著急。反之,如果我們因缺乏自信而懷疑這一點,就會像江雁一樣,不是吃飯,而是狼吞虎嚥。因為在我們眼中,結果才是最重要的,達到結果的方式則變得無足輕重。

匆忙的“我”該怎麼辦?

心理治療師的建議

皮埃爾-伊夫·高裡奧,格式塔療法專家:

要賦予自己一些權利,如沒有目標地漫步,在露天茶座上細品一杯美酒,關掉手機,欣賞風景起初,只持續幾分鐘,為的是不要產生焦慮。然後,延長時間,堅持做,反復做。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傾聽自己的心聲,細心體會內心的感受,瞭解內心深處的想法。

精神專家的建議

巴斯卡·訥維,精神分析專家:

自問哪些東西對自己是最重要的,當你著眼未來的時候,心裡就能更清楚應該先考慮什麼,後考慮什麼,哪些必須馬上去做,哪些可以從容地慢慢去做。即使對那些很著急的事情,也不要急於採取行動,稍微停頓一下,考慮一下行動的意義。你將獲得更大的喜悅,會發現你之所以喜歡或不喜歡某事的原因,繼而發現更多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