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花杜仲藤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Huā Dù Zhònɡ Ténɡ

【別名】有用花皮膠藤、刺耳南、刺耳藍、花喉崩、喉崩癩、頭鉗模、眼角藍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夾竹桃科植物花皮膠藤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cdysanthera utilisHayata etK aw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剝取樹皮,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木質高大藤本,長可達50m,直徑10-30cm。莖皮紅褐色,粗糙,密被皮孔,無毛。葉對生;葉柄長1.5-2.5cm;葉片橢圓形,長5-10cm,寬2-6cm,先端短漸尖,基部闊楔形,兩面均無毛;側脈3-4對。聚傘花序頂生兼有腋生,三歧,被微柔毛,開淡黃色小花,花萼5深裂,內面基部具有5個小腺體;花冠近壇形,花冠筒喉部無副花冠,基部向右覆蓋;雄蕊5,著生於花冠筒基部,花絲短,花藥披針狀箭頭形;花盤5裂;子房由2枚離生心皮組成,花柱短,柱頭先端2裂。蓇葖2枚,叉開近一直線,圓筒狀,長達23cm。種子壓扁狀,淡褐色,先端具白色絹質種毛,種毛長約4cm。花期春、夏季,果期秋、冬季。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間密林中及山谷、水溝旁濕潤處。

資源分佈:分佈于臺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樹皮呈捲筒或槽狀,厚1-3mm,外表面紫褐色或棕褐色,粗糙,皮孔白色,密而明顯,刮去栓皮顯棕黃色,內表面淡紅褐色,具細縱紋。折斷面有稀疏白色膠絲相連,彈性差。氣微,味微澀。

顯微鑒別 樹皮橫切面:木栓層8-20列木栓細胞,常間有石細胞群。皮層窄,散有纖維;石細胞散在或斷續成環。韌皮部寬廣,中部向外散有石細胞群;乳管散在;射線寬1-3列細胞。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和澱粉粒。

粉末特徵 淺棕色。1.石細胞多,成群或散在,卵形、類矩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30-90μm,長40-150μm,壁較厚,孔溝及層紋明顯,有的內含棕色物。2.草酸鈣方晶直徑10-30μm。3.澱粉粒多為單粒,圓形、長圓形或三角形,直徑7-12μm,臍點裂縫狀;複粒由2-3個分粒組成。4.膠絲條狀或扭曲成團,直徑10-20μm。5.乳汁管直徑20μm。6.纖維少,散在,常與石細胞伴生,直徑15-30μm,壁厚。

7.篩管側壁篩域較少,橢圓形或類圓形。8.射線寬2-4列細胞。此外,有木栓細胞。

【性味】苦;微辛;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通絡;活血消腫;解毒。主小兒麻痹後遺症;風濕骨痛;跌打損傷;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注意】本品不宜過量服用,否則易產生頭暈、嘔吐等副反應。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