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中醫按摩養生法 血通暢防病養生

文章導讀

中醫養生是大家現在比較崇尚的養生法,也是比較適合中國人的方法,中醫養生中最常用的就是中醫按摩,通過按摩來刺激經絡通氣血,讓身體不淤積廢物,也達到減少疾病的目的。

按摩頭部經脈可讓氣血暢通

人體頭面頸項處穴位最多,共有76穴,占全身361穴的21%。頭藏腦髓,髓為腎精所化,為腎所主。腦是神經中樞,是管理全身運動、感覺、語言和內臟活動的最高司令部。面部內應臟腑,為經脈之所會,氣化之所通。

人體十四正經,有手三陽經、足三陽經和任督二脈8條經脈循行起或止於頭面,故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腦為精明之府,又為髓海之所在,凡五臟精華之血,六腑諸陽之氣,皆上注於頭。”耳有全身反應區,耳為腎之竅,為十二經脈所灌注,內通於腦。“目為肝之竅,心之使”。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為之精。“鼻為肺之外竅”,是肺氣出入之門戶,司呼吸,主嗅覺。口為脾之竅。延髓是人的生命中樞,位於頸椎管內,支配全身,大部分神經均通過頸部的延髓。

頸椎是頭顱的支柱,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的主要通道。刺激頭部能擴張腦血管,促進腦部血液迴圈,保證頭部供血供氧,提高血流量,改善腦細胞的營養狀況,防治腦動脈硬化。所以按摩頭面頸項部可促進五官氣血通暢。

按摩方法解讀

十指梳頭,掌心摩耳頸

十指環屈成耙狀,從前額髮際往後梳神庭(位於頭部前髮際正中直上約0.5寸處)、百會(位於頭頂部正中線距前髮際5寸處)等穴,經枕骨向下,十指併攏按至頸椎,分手繞頸項兩側到喉結處廉泉(位於頸部,當前正中線上,喉結上方,舌骨上緣凹陷處)及人迎穴(位於喉結兩側旁開1.5寸,頸動脈搏動處)收,掌心順摩耳頸共50下。

雙掌橫摩腦

掌心順摩耳、頸,雙手豎捂面,十指併攏著力前額,掌根著力眼眶,兩手從兩眉中間(印堂穴處)分手橫摩前腦,再往頭兩側經後腦向下至頸椎,分手繞頸項兩側到喉結處收,掌心順摩耳頸共50下。

#p#副標題#e#

雙掌豎摩面

雙掌豎捂面,閉上眼睛,兩無名指沿鼻樑兩側淚腺溝,兩掌心著力面兩旁,兩拇指沿兩耳腮,從前額髮際往下拉摩至下巴,手不離面返回上推(印堂)至髮際,來回摩擦為一下,共50下。

按揉太陽絲竹空

用雙手食、中、無名三指併攏,兩食指分按兩側太陽穴(在眉梢與眼梢中間向後約1寸凹陷中),兩中指分按兩側絲竹空 (在眉後凹陷中),兩無名指分按兩側瞳子髀(在絲竹空直下),兩拇指分按兩耳垂後凹陷處,兩手各四指同時用力先向前揉轉50下,再向後揉轉50下。

按揉翳風聽宮穴

用兩拇指分按兩耳翳風(在耳垂後凹陷中),兩食指分按兩耳聽宮(在耳屏前凹陷中),兩食指順按兩耳聽會(在聽宮直下),兩中指分按兩耳耳門(在聽宮上方凹陷中),兩無名指分按兩耳和髎(在耳前鬢角下),兩手各四指同時用力先向前揉轉50下,再向後揉轉50下。

揉摩後腦

用雙手拇指指腹分別按壓枕骨下後腦處,兩手餘四指摟抱,著力頭兩側,隨拇指而動,兩手拇指同時用力先向外揉摩旋轉50下,再向內揉摩旋轉50下。

兩掌搓擦頸椎頸動脈

用兩手掌交錯橫按在頸部,左掌在上邊(後腦),右掌在下邊(頸椎),兩手同時用力一推一拉搓擦頸椎和兩側頸動脈,右指端達左頸動脈,左指端達右頸動脈,兩掌根拉回相接,來回搓擦為一下,各50下。

另外,還可以轉眼球、轉舌、叩齒,方法是頭頸不動,兩眼球同時先順時針方向從上向右向下向左再向上轉25圈,舌尖亦隨著眼球同方向轉25圈,每轉一圈叩一下齒;再逆時針方向轉25圈,叩齒25下。

按摩的作用

以上方法,只要堅持每晚睡前及早醒後在床上各操作1遍(約10分鐘),就能有效地調節頭、面、眼、耳、口、鼻、咽喉的神經功能,促進大腦神經中樞的血液迴圈,增進大腦組織血液、氧氣、營養物質的供應,保持頭面血流暢通,對防治腦動脈硬化,預防腦中風有良好的作用。

上面這些中醫按摩的方法,能夠防治頭痛、頭暈、感冒、失眠、老年癡呆症、頸椎病、面神經麻痹、口眼歪斜、耳鳴、耳聾等各種疾病,還能調和五臟六腑氣血,也能美容,減少皺紋、白髮,延緩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