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竹梅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拼音名】Diào Zhú Méi
【英文名】Herb of Wanderingjew Zwebrina
【別名】水竹草、金瓢羹、白帶草、吊竹菜、紫背金牛、血見愁、雞舌黃、紅舌草、紅竹仔草、花葉竹夾菜、二打不死、百毒散、水竹草、金髮草、假石蠶、花葉竹節草、紅竹殼菜、鴨舌紅、紅鴨蹠草、百書草、花蝴蝶、風眼草、銀白風眼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鴨蹠草科植物吊竹梅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ebrina pendula Schnizl.[Cyanotis zebrina Nees;C.vittata Linl.]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吊竹梅,多年生草本。長約1m。莖稍柔弱,半肉質,分枝,披散或懸垂。葉互生,無柄;葉片橢圓形、橢圓狀卵形至長圓形,長3-7cm,寬1.5-3cm,先端急尖至漸尖或稍鈍,基部鞘狀抱莖,鞘口或有時全部葉鞘均被疏長毛,上面紫綠色而雜以銀白色,中部和邊緣有紫色條紋,下麵紫色,通常無毛,全緣。花聚生於1對不等大的頂生葉狀苞內;花萼連合成1管,長約6mm,3裂,蒼白色;花瓣連合成1管,白色,長約1cm,裂片3,玫瑰紫色,長約3mm;雄蕊6,著生於花冠管的喉部,花絲被紫藍色長細胞毛;子房3室,花柱絲狀,柱頭頭狀,3圓裂。果為蒴果。花期6-8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邊、村邊和溝旁以及路邊較陰濕的劃地上。
資源分佈:分佈于福建、浙江、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原產墨西哥。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蔭,不耐寒。宜選擇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質壤土栽培。 栽培技術 用分株繁殖法。春季,挖出分株,按行株距18cm×10cm開穴栽植,淋水保苗。 田間管理 栽後經常澆水保溫,定期除草鬆土,每年追肥2-3次。
【化學成份】全草分離到β-穀甾醇(β-sitosterol),3β,5α,6β-三羥基豆甾烷(3β,5α,6β-trihydroxyl stigmastane),琥珀酸(succinic acid),葉含4種乙醯花色甙,吊竹梅素(zebrinin)和單去咖啡醯基吊竹梅素(monodecaffeylzebrinin)等。
【藥理作用】
1.興奮平滑肌作用:葉和莖的煎劑及水提取物(加酒精除去沉澱者)對離體豚鼠回腸有興奮作用,對離體大鼠子宮、離體兔心和十二指腸均無明顯作用,麻醉狗靜脈注射0.1g(生藥)/kg也不影響血壓。
2. 舒張血管作用:水提取物在大鼠後肢灌流試驗中有。
3. 毒性:小鼠腹腔注射煎劑1g(生藥)/只,24小時內2只全部死亡,水提取物則無明顯。
【性味】甘;寒;淡
【歸經】膀胱;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主不腫;小便不利;淋證;痢疾;帶下;咯血;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瘡癰腫毒;燒燙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60-9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孕婦禁服。
【各家論述】
1.《福建民間草藥》:解熱,益陰,止血,療帶。
2.《南寧市藥物志》:外敷消毒癰。
3.《廣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治咳血,白帶,慢性痢疾。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