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烏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拼音名】Dì Wū
【英文名】Rhizome of Flaccid Anemone
【別名】蜈蚣三七、地雷、黑地雷、金串珠、二輪七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林蔭銀蓮花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emone flaccida Fr.Schmidt
採收和儲藏:春、夏採收,洗淨,曬乾。
【原形態】林蔭銀蓮花,多年生草本。高15-40cm。根莖近橫生,圓柱形,直徑2-13mm,節間短。基生葉1-2;葉柄長10-28cm,無毛或近無毛;葉片輪廓五角形,長3.5-7.5cm,3全裂,中央全裂片3裂,末回裂片卵形或寬披針形,有1-3齒或全緣,側生全裂片不等2深裂,邊緣有不整齊齒,上面有疏毛,下面通常無毛或近無毛。花葶上部有疏柔毛;苞片3,輪生,葉狀,不等大,無柄;花兩性;萼片5,花瓣狀,白色,倒卵形或橢圓形,長7-10mm,寬4-5.5mm,先端鈍或圓,外面有疏柔毛;花瓣無;雄蕊多數,長約為萼片之半,花藥長約0.8mm;心皮約8,密被淡黃色短柔毛,無花柱,柱頭近球形,花期4-6月,果期5-8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100-3000m的山谷、草地或林下。
資源分佈:分面於陝西南部、甘肅南部、江蘇南部、浙江西北部、江西、湖北西部、湖南、四川、貴州、雲南西北部。
【性狀】性狀鑒別 根莖條狀近圓柱形,或呈長圓形塊狀,長2-8cm,直徑0.2-1.2cm,節明顯或不明顯,節間較短。表面棕色褐色,粗糙,可見根痕及少數細長的須狀根;頂端有乾枯的莖在及葉基。質堅,斷面黃棕色。氣微,味辛、苦。
【化學成份】根莖含巨頭刺草皂甙D(giganteaside D),林蔭銀蓮素B(flaccidin B),皂甙(saponins)AF-A、B、C、D,皂甙AF-C即為林蔭銀蓮花皂甙Ⅰ(flaccidoside Ⅰ),還含林蔭銀蓮花皂甙Ⅱ、Ⅲ。
【藥理作用】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腹腔注射地烏煎劑對家兔傷寒副傷寒所致發熱有明顯降濕作用,對小鼠化學致痛(醋酸扭體法)有顯著鎮痛作用。小鼠腹腔注射地烏精製皂甙400mg/kg,能明顯抑制其自發活動並明顯延長戊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戊巴比妥鈉閾下催眠試驗也證明兩藥有協同作用。
2.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地烏精製皂甙,LD50為810±11.7mg/kg,毒性表現為小鼠安靜、閉目,30min後緩慢死亡。小鼠腹腔注射煎劑的LD50為21.6±4.4g/kg。
【性味】溫;辛;微苦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濕;利筋骨。主風濕疼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
【注意】《貴州民間藥物》:孕婦忌服。
【各家論述】《貴州民間藥物》:解毒,驅風濕。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