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述拔罐的操作規程和注意事項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拔罐的操作規程和注意事項,眾所周知拔罐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著於皮膚,造成鬱血現象的一種療法。拔罐要嚴格按照操作規程來進行,否則容易得不償失,以下是具體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一)操作規程
1.術前準備
認真檢查和詢問病人,以確定是否是適應證,有無禁忌證,根據病情擬定治療方案;檢查所需藥品、器材、罐具是否齊全,同時進行消毒,做好施術前的一切準備;對病人講明施術過程中注意事項,爭取病人理解和配合,消除其恐懼心理,增強其治療信心。
2.選擇體位
拔罐體位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治療效果。正確的體位應使病人感到舒適,肌肉放鬆,充分暴露拔罐部位。通常採用的拔罐體位有如下幾種。
(1)仰臥位 適用於頭面、前額、胸腹、上下肢前側及手足部的穴位。
(2)俯臥位 適用於頭頸、肩背、腰骶及上下肢後側的穴位。
(3)側臥位 適用於頭側、面側、肩側、胸側、下肢外側等,除與床接觸的部位以外的所有其他部位的穴位。
(4)俯伏坐位 適用於頭後部、頸項、肩背、腰骶等部位的穴位。
(5)仰靠坐位 適用於頭前部、面顏、胸腹、腿前部等部位的穴位。
3.罐具選擇
根據病人的體質、肥瘦及待拔部位的面積、所治疾病的需要,正確選擇罐具和罐型。
4.術前消毒
確定治療部位以後,用熱毛巾擦洗待拔部位,再用消毒紗布擦乾後拔罐;如果施行針刺或刺絡拔罐時,則必須以酒精或碘酒消毒,待皮膚乾燥後再拔罐;如果待拔部位有毛髮,則必須剃光毛髮,洗淨擦乾後再拔罐。
5.罐具預熱
在秋冬季節或寒冷天氣裡拔罐,須將罐具用火烤或水燙進行預熱,使罐具溫度稍高於體溫為宜。罐溫不可過高,以免燙傷皮膚。
6.觀察反應
罐具全部拔上後,要不斷觀察受術者的反應,詢問感受,及時處理和調整不適。如吸拔力太大產生疼痛,應適當放氣減小吸拔力;若吸拔力太小負壓不夠,可起罐後再拔一次;如病人疼痛異常,頭暈、噁心、心悸,或刺絡拔罐出血過多,必須立即起罐檢查處理。
7.拔罐時間
大型號罐具吸力強大,每次可留罐5~10分鐘;中型罐吸力較強,留罐10~15分鐘為宜;小型罐吸力較小,留罐15~20分鐘為宜。
8.拔罐次數
常規治療一般每天拔罐1次或隔日拔罐1次;每10次為1療程;2療程間隔3~5天。
9.起罐方法
抽氣罐打開罐頂氣閥即可。其他罐具起罐時要兩手協作,一手輕按 罐口附近的皮膚,一手扶持罐具,待空氣緩緩進入罐內後,輕輕脫罐,切不可用力硬拔或讓空氣進入太快,以免損傷皮膚,產生疼痛。
10.起罐後的處理
一般情況無需處理。若因留罐時間較長,皮膚產生水泡時,可用消毒 針刺破放水,擦塗甲紫藥水防止感染;若針罐法、刺絡拔罐法的針孔出血,可用幹消毒棉球壓迫止血;若局部嚴重出血,下次不宜在此部位再拔。所有程式處理結束後,讓病人靜息20分鐘方可離開。
#p#副標題#e#
(二)注意事項
(1)拔罐時室內應保持溫暖,避開風口,防止患者受涼。患者應選擇舒適的體位,否則留罐時患者改變體位,容易使罐具脫落。
(2)受術者過飽、過饑、酒後、過度疲勞或劇烈運動後不宜拔罐,待上述狀況改變後再拔。
(3)拔罐時應根據患者所需拔罐的不同部位,選擇不同口徑的火罐,一般宜選擇肌肉豐滿、富有彈性、沒有毛髮和無骨骼以及關節無凹凸的部位進行拔罐,以防掉罐。
(4)用火罐時,注意不要燙傷皮膚,棉球蘸酒精量要適中,過多容易滴 到皮膚上發生燙傷,過少則火力不夠而拔罐無力,達不到治療效果。因罐口靠近皮膚,所以棉球經過罐口時的速度要快,以免罐口過熱而燙傷皮 膚。貼棉法應注意防止燃燒的棉花脫落;滴酒法應注意避免酒精過多流 到罐口或滴到皮膚上而燙傷皮膚;架火法應注意扣罐要準確,以免撞翻燃 燒的火架,患者不能移動以免火架翻倒燙傷皮膚。
(5)拔罐時的操作動作要迅速而輕巧,要做到穩、准、輕、快。罐內的負壓與扣罐的時機、動作的快慢、火力的大小、罐具的大小直接相關。只有掌握好操作技巧,才能將罐拔緊而不過緊,罐內負壓適宜。
(6)拔罐數目多少要適宜,一般都採取單穴拔罐、雙穴雙罐法,罐多時罐間距離不宜太短,以免牽拉皮膚產生疼痛或相互擠壓而脫罐。
(7)起罐時應注意不要生拉硬拽,以免皮膚受損或過於疼痛。起罐時應一手握住罐體,使其傾斜,另一手壓住一側罐口邊緣處的皮膚,使空氣從罐口與皮膚之間的縫隙處進入罐內,罐體自然脫落。
(8)在使用針罐時,需注意拔罐可使皮膚突起,肌肉收縮,加之罐底部的撞壓,容易使針體彎曲或針尖的深度增加,尤其是胸背部的穴位,容易造成氣胸,故胸背部慎用此法。
(9)初次治療的病人,年老體弱者,兒童及神經緊張、空腹等患者以選擇小罐為宜,拔罐時間宜短,負壓力量宜小,手法宜輕。同時應選擇臥位,隨時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以免發生暈罐現象。暈罐現象多表現為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噁心嘔吐、四肢發涼、周身冷汗、呼吸急促、血壓下降、脈微細無力等。遇到暈罐現象,醫者不能緊張慌亂,要立即令患者平臥,注意保暖。輕者服些溫開水或糖水即可迅速緩解並恢復正常;重者則應針刺人中、內關、足三裡、中沖等穴或艾灸百會、中極、關元、湧泉等穴,一般可很快緩解並恢復正常。
(10)拔罐可使皮膚局部出現小水泡、小水珠、出血點、瘀血現象或局部瘙癢,均屬正常治療反應。一般陽證、熱證、實證多呈現鮮紅色瘀斑反應;陰證、寒證、血瘀證多呈現紫紅色、暗紅色瘀斑反應;寒證、濕證多呈現水泡、水珠;虛證多呈現潮紅或淡紅色。如局部沒有瘀血現象或雖有輕度的潮紅現象,但起罐後立即消失,恢復皮膚原來的顏色,一般提示病邪尚輕,病情不重,病已接近痊癒或取穴不夠準確。前一次拔罐部位的瘀斑未消退之前,一般不宜再在原處拔罐。
(11)拔罐的間隔時間應根據瘀斑的消失情況和病情、體質而定,一般瘀斑消失快、急性病、體質強者,間隔時間宜短;瘀斑消失慢、慢性病、體質弱者,間隔時間宜長。
(12)血罐法的出血量應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和體質而定,一般急性病、青壯年、體質強者出血量宜多;慢性病、老年、幼兒及體質弱者出血量宜少。
溫馨提示:通過拔罐的操作規程和注意事項介紹,大家應該對拔罐已經有了透徹的理解,小編再次提醒大家一定要按照正規操作流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