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腸炎的病因和症狀
病因
真菌性腸炎,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寄生於腸粘膜引起炎症而致病。但在下列情況時易繼發本病:①當機體患嚴重肝腎疾病、粒細胞缺乏症、或惡性腫瘤時引起惡質體,均可導致機體免疫功能降低。如長期使用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化學抗癌藥物、免疫抑制劑和放療等皆可使機體和組織的抗病能力減弱,或腸道菌群失調,真菌乘虛而入,大量繁殖,侵襲組織而易引起腸道真菌病。②真菌性腸火炎還是繼發於消化道某些疾病,如痢疾、腸梗阻、食道膿中等。由於這些疾病破壞了腸道粘膜的完整性,給真菌的侵入創造了條件。
真菌性腸炎,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體質差、營養不良,或患有鵝口瘡的嬰幼兒及抵抗力低下的兒童多見。
臨床表現
白色念珠菌累及結腸,約有85.5%的患者出現腹脹,泡沫樣腹瀉,或便秘交替出現。早期為粘液樣稱便,偶有便血或帶血絲,其特點是粘稠似蛋清附於大便上,或全部粘液便。後期為膿性或膿血樣稀便,或無明顯的膿血便。出血多時為暗紅色糊狀粘液便。腹痛及壓痛不明顯。
消化道放線菌侵犯回盲部時,表現為右下腹隱痛,局部常出現堅實而有壓痛的腫塊。當腰大肌受到炎症刺激時,可發生右髂屈曲畸形,闌尾手術後有的可發生一個或多個慢性持久性的瘺道。因此,本病易與闌尾炎、闌尾膿腫或包塊、回盲部結核、盲腸阿米巴、盲腸癌、腰大肌膿腫、女性生殖附件腫瘤等相混淆。直腸放線菌可形成亞急性或慢性肛周膿腫、坐骨直腸窩膿腫或直腸旁膿腫。直腸周圍病變多由腹內病變波及而來,表現為腹瀉、便秘、裡急後重或較稀帶黃色顆粒的膿血便。
治療方法
1.一般治療和對症治療臥床休息,消化道隔離。給予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肪飲食。限制進食牛奶以防腹脹。避免刺激性、多渣食物,防止誘發腸穿孔。退熱可用物理降溫。停用原有抗生素。忌用止瀉藥。可應用微生態製劑。
2.液體療法靜脈補液:進食少、失水明顯的患者,應靜脈輸液,以補充水分、熱量,及時糾正酸堿平衡和電解質紊亂。原則上損失多少補多少,遵循“先鹽後糖,先快後慢,糾酸補鉀”的方針。口服補液:適用于輕度失水者和靜脈補液後病情已有改善者。
3.中醫中藥運用中醫的整體觀點,辨證施治,扶正祛邪,在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改善全身狀況的同時,加以有效的抗真菌藥治療。尤其是愛滋病併發真菌性腸炎,中西醫結合療法有其獨到的優勢。大蒜、黃連、土槿皮、毛薑等中藥均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由大蒜的有效成分——大蒜素製成的注射液,可供靜脈滴注,亦可口服。近來有人用中藥濃煎成汁灌腸,亦取得不錯的療效。
4.抗真菌治療首選制黴菌素口服。重症或口服有困難者選用氟康唑或二性黴素B合用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靜脈滴注。
(1)制黴菌素:為多烯類抗真菌抗生素,因不溶于水,口服不吸收,故副作用較小。成人每次100萬U,3次/d,兒童酌減,療程10~14天。可與大蒜素合用。
(2)大蒜素:為大蒜經真空分餾得到的一種有效揮發油,化學名為三硫二丙烯,亦可人工合成。注射劑,成人每天90~150mg,加入5%葡萄糖中滴注,4~5h滴完。口服膠丸,成人每次40~60mg,3次/d,飯後服。兒童用量酌減。療程2周~4個月。
(3)氟康唑:為取代酮康唑的新一代三唑類化學製劑,對肝臟的毒副作用遠較酮康唑小。用法:成人每天200~400mg,兒童5~10mg/(kg?d),1次口服或靜脈滴入。療程10~14天。此藥應避免與降低胃pH值的鹼性藥物同服,否則影響該藥的吸收;也應避免與降血糖藥、環孢素A、苯妥英鈉、利福平、H2拮抗藥等合用,以免相互干擾、加速代謝而降低療效。
(4)伊曲康唑:作用與氟康唑類似,僅供口服。用法及注意點同氟康唑。用於治療副球孢子菌腸炎,療程需6~12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