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中醫分型 治療返流性胃炎

返流性胃炎病因是由於幽門括約肌功能障礙所致,一是胃部手術對幽門部分的切除和破壞,使幽門收縮失常,功能減低;二是近端胃潰瘍、膽道病和膽囊切除術後,以及吸煙、飲酒和高脂食物均能引起反流,這可能與胃腸道激素紊亂有關。

病理變化以黏膜上皮及腺體的活躍增生為主,一般性炎症較輕。臨床主要症狀為上腹部灼痛,嘔吐膽汁性液體,甚至出現體重下降和出血等。可根據其主症(典型的上腹飽痛等)、胃液分析、空腹三羥膽酸測定和胃鏡、X線檢查診斷。

本病屬於中醫學“胃脘痛”、“嘔膽”等證範疇。《靈樞•四時氣篇》雲:“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沈金鼇《雜病源流犀燭》雲:“胃痛,邪幹胃脘病也。……惟肝氣相乘為尤甚,以土性暴,且正克也。”

《太平聖惠方》雲:“夫膽是肝之腑,若肝氣有餘,膽實,實則生熱,熱則精神驚悸不安,起臥不定,胸中冒悶,身體習習,眉頭傾萎,口吐苦汁,心煩咽幹,此是膽實熱之候。”總之,本病之主證為口苦,嘔苦,胃痛,是肝木乘脾土,膽邪逆胃,以致膽胃失降,膽熱上溢,隨胃氣沖逆而引起。臨床主要症狀為胃脘灼痛,脅脹苦滿,口苦嘔苦,噯氣泛酸,納差嘈雜等。治療大法是疏肝利膽,和胃降逆。辨證分以下4型治療。

膽胃鬱熱

由於偏嗜辛辣、煙酒,胃有積熱,膽鬱犯胃,膽汁上逆而致。症見胃脘灼熱,時有脹痛,噯氣頻作,口苦而幹,或嘔苦水,吐後覺舒,胸脅痞悶,驚惕不安。舌質偏紅,苔薄黃,脈象弦數。治宜清熱利膽,和胃降逆。方選黃連溫膽湯化裁,藥用黃連、枳實、竹茹、陳皮、半夏、茯苓、郁金、黃芩、白芍、甘草等。

肝胃不和

由於惱怒傷肝,木失條達,疏泄無權,橫逆犯胃,胃氣不調,失於和降而致本證。症見胃脘脹痛,持續不減,噯氣稍舒,遇怒加重,口苦心煩,嘔吐苦水。舌質淡,苔薄白,脈象弦。治宜疏肝理氣,和胃利膽。方選四逆散化裁,藥用柴胡、枳殼、白芍、陳皮、半夏、白豆蔻、茵陳、蘇梗、甘草等。

肝鬱血瘀

由於肝氣鬱結,氣病及血,血行阻滯,日久成瘀,或手術傷絡,脈絡不通而致本證。症見胃脘刺痛,夜間加劇,固定不移,按之更甚,呃逆頻作,嘔苦或血。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象弦澀。治宜疏肝化瘀,止痛和胃。方選桃紅四物湯化裁,應用當歸、白芍、川芎、桃仁、紅花、佛手、烏藥、延胡索、甘草等。

肝鬱脾虛

由於素體虛弱,憂思傷脾,鬱怒犯肝,失於疏泄,肝木乘脾,升降失常而致本證。症見胃脘隱痛,噁心嘔苦,噯氣泛酸,食則脘脹,面黃乏力,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象弦緩。治宜疏肝健脾,理氣和胃。方選逍遙散化裁,藥用柴胡、白芍、白術、茯苓、黨參、香附、元胡、吳茱萸、生薑、甘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