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心律失常飲食七療法 戒煙戒酒預防好

心律失常患者安排好日常的飲食,對疾病的康復起重要作用。心律失常常由冠心病、高心病、風心病、心肌病等多種原因引起。在飲食中應避免促使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病情發展及加重的食品,同時還應限制熱量供給,降低肥胖者的體重,減輕心臟負擔。

心律失常飲食七療法 

心律失常患者安排好日常的飲食,對疾病的康復起重要作用。心律失常常由冠心病、高心病、風心病、心肌病等多種原因引起。在飲食中應避免促使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病情發展及加重的食品,同時還應限制熱量供給,降低肥胖者的體重,減輕心臟負擔。

(1)限制熱量供給。一般每日每公斤體重25~35卡,身體肥胖者可按下限供給。

(2)限制蛋白質供給,一般按每日每公斤體重1~1.5克供給,出現心衰及血壓高時,蛋白質應控制在每日每公斤體重1克以內。

(3)限制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如動物內臟、動物油、肌肉、蛋黃、螃蟹、魚子等。

轉頸轉眼心律失常大緩解

(4)應供給富含VitB、VitC及鈣、磷的食物,以維持心肌的營養和脂類代謝。應多食用新鮮蔬菜及水果,以供給維生素及無機鹽,同時還可防止大便乾燥。

(5)禁用刺激心臟及血管的物質,如煙酒、濃茶、咖啡及辛辣調味品。慎食脹氣的食物,如生蘿蔔、生黃瓜、圓白菜、韭菜、洋蔥等,以免胃腸脹氣,影響心臟活動。

(6)限制鹽及水的攝入。尤其對有水腫的患者,更應嚴格控制。有水腫和心力衰竭者,飲食中不得加鹽和醬油。

(7)應少食多餐,避免過饑過飽,尤其飲食過飽會加重心臟負擔,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

戒煙、戒酒與心律失常預防

吸煙對健康的危害一般是在吸煙若干年以後才表現出來的。而且吸煙可以引起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肺癌等,容易被人理解,而吸煙會引起心血管疾病,則往往不被人重視。

煙草燃燒後,其煙霧中有400多種化學物質,引起心血管病的物質主要是尼古丁和一氧化碳。

這些有害物質可經過呼吸道進入人體血流。尼古丁有興奮交感神經的作用,使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使血壓升高。尼古丁作用於動脈內膜使之發生脂肪性病變,增加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還使血管內皮細胞屏障功能減低,血小板大量聚集,導致動脈血栓閉塞。尼古丁還使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低密度脂蛋白增加,使防止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的高密度脂蛋白減少。

一氧化碳進入血流,因其與血紅蛋白的結合力比氧大250倍,而使碳氧血紅蛋白增加,使血紅蛋白運輸氧的能力減低,使組織器官缺氧。吸入一氧化碳可使血脂增多,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壁上脂質沉著增多,故一氧化碳亦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

酒精能夠刺激脂肪酸從脂肪組織釋放,使肝臟合成前β脂蛋白增加。前β脂蛋白和乳糜微粒在血中消除得慢,加重高脂血症,即使每日飲少量烈性酒,也可以促進肝臟膽固醇的合成,引起血中膽固醇及中性脂肪含量增高,從而引起動脈粥樣硬化。

由此可見,吸煙、飲酒對心血管系統危害極大,可進而影響竇房結及其傳導系統,引發心律失常。故戒煙、戒酒是預防心律失常的重要一環。

除了戒煙、戒酒,按時服藥,心律失常患者還應安排好日常的飲食,對疾病的康復起重要作用。心律失常常由冠心病、高心病、風心病、心肌病等多種原因引起。在飲食中應避免促使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病情發展及加重的食品,同時還應限制熱量供給,降低肥胖者的體重,減輕心臟負擔。

(1)限制熱量供給,一般每日每公斤體重25~35卡,身體肥胖者可按下限供給。

(2)限制蛋白質供給,一般按每日每公斤體重1~1.5克供給,出現心衰及血壓高時,蛋白質應控制在每日每公斤體重1克以內。

(3)限制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如動物內臟、動物油、蛋黃、螃蟹、魚子等。

(4)應供給富含VitB、VitC及鈣、磷的食物,以維持心肌的營養和脂類代謝。應多食用新鮮蔬菜及水果,供給維生素及無機鹽,同時還可防止大便乾燥。

(5)禁用刺激心臟及血管的物質,如煙酒、濃茶、咖啡及辛辣調味品。慎食脹氣的食物,如生蘿蔔、生黃瓜、圓白菜、韭菜、洋蔥等,以免胃腸脹氣,影響心臟活動。

(6)限制鹽及水的攝入,尤其對有水腫的患者,更應嚴格控制。有水腫和心力衰竭者,飲食中不得加鹽和醬油。

(7)應少食多餐,避免過饑過飽,尤其飲食過飽會加重心臟負擔,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

(8)尊重醫生建議,按時科學服藥。速效救心丸這樣的必備藥品應隨身攜帶,有備無患。

心律失常的中醫精髓

心率失常是一種常見的心臟病,下面看看中醫方面如何預防?

人與自然是有機的統一體,生活環境對人類的生存和健康影響重大。適宜的生活環境可保證學習工作的正常進行,促進健康長壽。人類適宜的生活環境應有,潔淨的水源,新鮮的空氣,充沛的陽光,良好的植被,室內寬敞適中,光照調和,自然通風良好。

中醫注重未病先防,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對心律失常的預防,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1)保持精神愉快

中醫認為七情活動對機體生理功能起著協調作用,但七情太過,超過人體自身調節的範圍,則臟腑氣血功能紊亂,而導致疾病。

七情之中,唯有喜屬於良性刺激,喜為心志,笑為心聲,經常保持樂觀的情緒對健康是有好處的。若長期憂鬱、懼怕、悲傷、憂愁,則易氣機失調而致病。

故應做到少私寡欲,養心斂思,處世達觀,消除嫉妒,加強道德修養,愉快情志。有病的人宜移情易性,堅定戰勝疾病的信念。

(2)選擇適當的居住環境

人與自然是有機的統一體,生活環境對人類的生存和健康影響重大。適宜的生活環境可保證學習工作的正常進行,促進健康長壽。人類適宜的生活環境應有,潔淨的水源,新鮮的空氣,充沛的陽光,良好的植被,室內寬敞適中,光照調和,自然通風良好。

(3)有合理的起居作息

起居有常是養生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到起臥有時,生活規律,才能最大限度地調養神氣,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

衣著調攝與身體健康有密切關係。著衣制裝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並把握適度,使其具有防護、保健作用。

(4)勞逸適度

勞逸適度是保證機體氣機通暢,血脈調達,五臟安和的重要環節。貪逸無度,過度勞累,均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通而致病。因此,應做適當的體育鍛煉。

(5)飲食適宜

飲食要全面調配,因人而宜,五味調合,營養全面。就餐注重定時、定量、衛生,注重避免過度油膩、厚味、生冷。多食益氣養血、益心氣、養心陰的食品,如小米,大棗,雞蛋,紅糖,龍眼,胡桃,魚等。同時戒煙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