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

端午節的由來及常見習俗

端午節由來及習俗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

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

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的習俗

1、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2、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3、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5、系五色線

五色線又稱五彩線,古代也叫五彩長命縷。端午節最初是給女孩子過的節日,是中國的女兒節。

系五彩長命縷,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習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頸項上,叫長命縷、續命縷。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雲“系出五絲命可續”,指的就是這種習俗。

漢·應劭《風俗通》載:“五月五日,以五色絲系臂,名長命縷。”後人也稱“續命縷”。據此,即此俗直承漢代,至今已兩千年矣。

傳統之俗,取五色絲線擰成一般,系於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會給你帶來一年的好運。

6、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7、剪紙

明清時代端午節,民間盛行剪紙避惡、泄毒、鎮病的習俗。民間以蛇、蠍、蜈蚣、蜘蛛、蛤蟆為“五毒”。俗傳五毒都從端午日午時起開始孽生,通常人們均於此日前後採取各種滅“五毒”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