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早產兒腦癱
腦癱是一種高積習難改的大腦異常疾病,腦癱的發病不僅會給患者本身帶來很大的健康問題,而且可以說這也是一種終身疾病,對一個家來說都是會造成很大的困擾的,因此對於家裡有腦癱患兒的家庭來說一定要科學的治療,只有治療才能減少腦癱患者及家庭的痛苦。
如何讓腦癱孩子過上正常人 的生活成為無數醫學專家共通追求的目標。
腦性的病變導致的癱瘓,叫腦性癱瘓。
簡單的說,腦癱就是由於大腦受損而引起的類似癱瘓的症狀,嬰兒的大腦發育尚未成熟時,如果受到了缺血、缺氧損傷,就會導致腦部受損,進而出現運動功能障礙。患上腦癱的孩子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有的孩子渾身綿軟,無法坐起或站立;有的孩子全身肌肉緊繃僵硬,無法行走。全身肌肉都緊繃僵硬的孩子,是腦癱孩子最主要的一種症狀。
傳統的治療方法就是把孩子送到神經外科 ,通過手術切除掌管孩子肢體運動功能的神經,一旦這些神經被切斷,孩子的腿就能完全處於放鬆的狀態,這種方式被稱作為神經毀損手術。過去,毀損神經的手術方式,一度被認為是緩解肢體痙攣的經典方式。但這種方式有著很大的缺陷,第一,它第一孩子的損傷;第二,它是破壞性的,破壞是不可逆的,永久性的。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式。並且處理不好,掌握不好度,孩子的腿會像麵條一樣綿軟,失去站立行走的可能。
胎兒在母親的子宮裡孕育生命,如果胎兒過早的脫離這樣安全的環境,過早的接受外界的直接刺激,對胎兒來說就是一種巨大的風險。他們在出生時,往往經歷了缺氧的過程,又因為體重太輕,大腦得到的營養遠遠不夠,在這樣的情況下,胎兒的大腦就會出現損傷,進而引發腦癱。
腦癱的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運動功能障礙,這取決於大腦內處的一束神經,這束神經掌管著人類的運動功能,這束埋在大腦深處的神經束,對缺氧和缺血的反應最為敏感,如果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下這束神經的功能就會逐漸喪失,這束神經的功能一旦喪失,孩子就會出現運動功能障礙,由於傳統的神經損毀手術對嬰兒的傷害很大,甚至會起反作用。
其實,早在神經毀損手術誕生之前,就出現了一種無創傷治療腦癱的方法。這種方法被成為——康復治療。
20世紀50年代,英國的醫生卡樂·博巴斯和貝達·博巴斯夫婦針對腦癱的孩子制定了一套康復的方法,這種方法被稱為博巴斯法。是腦癱孩子治療領域經典的治療方法。這種方法的核心內容是促進正常的反射,抑制異常的反射。通過按摩使高度緊張狀態中的肌肉放鬆下來。
康復治療的不足就是對於大齡兒童的幫助不夠明顯。雖然能使他們獲得正常生活的能力,但是對於正常行走還是無能無力。
事實上,如果能在早期發現孩子出現腦癱症狀,並立刻進行干預的話,腦癱這種疾病是有可能被治癒的。
兩三個月的時候會抬頭,四個月的時候會翻身,六個月的時候會坐,八個月會爬,十個月會站立,十二個月會邁步走了。通過這些可以判斷孩子是否有患上腦癱的可能。如果能在出生六個月之內對腦癱孩子進行康復治療的話,可能會將腦癱的影響減到最低。
在腦癱治療領域存在這巨大的缺陷,神經科的治療和診斷是仔細的先進的,可是治療卻跟不上;而康復科是可以治療的,卻往往接手的太晚。
很多家長甚至認為我家的孩子到了該會爬的年齡不會爬是因為早產的體質弱造成的。
一些經驗豐富的醫生通過對孩子細心細微地觀察是可以發現孩子可能患有腦癱的蛛絲馬跡的,比如,一個嬰兒到六個月大時,在大人將他的雙手拉起時,頭部很身體不能處在同一個水平面上,這就可能是一個腦癱的前兆。
一般,三個月內發現孩子有運動功能障礙的話稱之為超早期,六個月之類稱之為早期。檢查時還可以用一些輔助工具來檢驗孩子是否患有腦癱,比如利用核磁共振來觀察孩子大腦發育的狀況,發現其中異常的部分,甚至在新生兒期 就診斷出是否患上了腦癱。
現在,在醫學領域,最新治療腦癱的手段是注射肉毒素,肉毒素可以使痙攣肌肉進行解除,它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阻斷神經和肌肉之間的連接,肉毒素阻斷了乙醯膽鹼跟肌肉之間的連接,同時不破壞前膜,也不影響乙醯膽鹼的儲存和釋放,所以肉毒素對肌肉沒有破壞作用,這是個可逆的作用。
肉毒素最早是用於美容的,肉毒素可以用來除皺,之所以能夠幫助除皺是因為它緩解了皺紋肌肉緊張的程度,消除了肌肉之間的張力,所以能夠使皺紋變得鬆弛,從而達到除皺的效果,但隨著藥物在人體內的代謝,這種藥物的作用會在3個月之後消失。神經就會重新控制肌肉組織。
這三個月的時間也就成了治療大齡兒童的腦癱的重要時期,一般醫學上會在這段期間對孩子進行康復訓練,使孩子學會用正確的姿勢行走,這樣一來,就算3個月之後神經重新對肌肉恢復了控制權,使肌肉的張力重新增高,但孩子已經學會了正確的行走姿勢,他們的大腦裡面對於走路這樣的概念已經有了習慣性的反射弧 ,也就不會回到之前的非正常狀態。
發病機制
目前認為腦組織缺氧、缺血、損傷、中毒是腦性癱瘓的基本原因,引起的病理變化主要是大腦皮層神經細胞變性壞死、腦組織軟化、纖維化。
1.中樞性
腦性癱瘓是中樞性損害,也就是說指的脊髓前角細胞(或顱神經運動核)以上部位的神經系統損害所致的癱瘓,而且病變在腦部。任何脊髓前角細胞及以下部位的損害所致的癱瘓都不屬於中樞性損害,不能診斷為腦性癱瘓。如脊髓灰質炎、坐骨神經損傷等所致的肢體癱瘓均不屬於腦性癱瘓的範疇。
2.發育性
腦性癱瘓是腦組織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受到的損傷。指各種原因作用於未成熟的正在生長發育中的腦組織上,而不是作用在已發育成熟的腦組織上。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顱內疾患,如腦出血、腦梗塞等,雖然也可引起肢體運動障礙,但不能診斷為腦性癱瘓,因為它不是作用在發育中的腦組織上,而是成熟的腦組織上,不符合發育性的特點。從受孕到嬰兒期內的胎兒和新生兒及嬰兒的腦組織是處在發育中的腦組織,在這一時期任何原因造成的腦組織損傷符合腦性癱瘓的診斷。而受孕以前及嬰兒期以後的腦損傷不能稱為腦性癱瘓,因為受孕之前的問題,多為先天性遺傳性神經疾患,應與腦性癱瘓進行鑒別。嬰兒期以後的各種原因所致的腦損傷,應冠以某疾病的名稱,如腦炎後遺症等,而不應該診斷為腦性癱瘓。
3.非進行性
腦性癱瘓的病變是非進行性的,病情以不在向前發展為特點。此點可與腦炎、腦瘤等疾病相鑒別。但是對那些進行性不明顯,或進展緩慢的脫髓鞘疾病,或先天性疾病,與腦性癱瘓也是難以區別的。此外,在臨床上常常可以見到很多腦性癱瘓患兒,當確診以後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治療或治療不當,這些患兒的症狀愈來愈明顯。這是因為患兒異常姿勢、異常運動的感覺傳導形成惡性循環,使症狀不斷發展。所以英國學者Bobath博土認為腦性癱瘓的臨床症狀至少在青春期前是進行性的,臨床表現隨著成長在變化。但腦性癱瘓患兒顱內損傷的病變是非進行性的。
父母按照一定方法在家中給孩子做按摩、體操?每日兩次,每次5-15分鐘和強化的主動運動訓練,如按月齡增長做相應的抬頭、拉坐、翻身、坐、爬、站和走等運動,促進運動張力 發展。 這樣早產兒腦癱可以減少2/3以上,即使發生腦癱,也可明顯減經。
強化的主動運動訓練法
0-2個月
俯臥抬頭。早產兒滿4周開始俯臥練習,吃奶前1小時,空腹覺醒時,俯臥位用語言和玩具引導小兒抬頭。每次訓練10分鐘,每日訓練4-6次。
母子面對面訓練法。小兒俯臥于母親身上,母親可與小兒對話鼓勵小兒抬頭。
側臥對稱性姿勢。使小兒側臥于床上,雙上肢及雙手保持在軀幹的正中位,此姿勢可控制異常性非對稱性姿勢及異常性的伸肌緊張。
3-4月
俯臥抬頭訓練。繼續讓小兒進行俯臥位抬頭訓練。
翻身。用玩具誘導小兒翻身,幫助小兒翻身時可一手握位小兒的手,另一手在其肩部輕輕地向對側翻身,每日至少練習7-8次。
平衡訓練。將小兒仰臥位放置在被單上,兩位家長分別抓住被單兩頭進行左右搖盪。每日2-4次。
手口協調性訓練。仰臥位,讓小兒兩手抓雙足放至口,練習手口眼協調性動作。
抓握訓練。將玩具放在中線的位置,誘發小兒的上肢向前伸出、手指分開進行抓握。每日進行7-8次。
5-6月
坐位訓練。小兒雙下肢分開、軀幹前傾,雙上肢前方支撐坐,也可練習靠坐。每日練習5-6次,每次10分鐘。
俯爬。家長可在其前方用玩具逗引,後方抵住小兒足底幫助向前移動。每次5-10分鐘,每日練習7-8次。
主動抓握訓練。小兒坐位,將玩具放在身體前遠近不同的位置,讓小兒練習從遠近、高低不同的地方夠取玩具。每日練習5-6次。每次10分鐘。
7-8月
手膝位爬。用手膝位支撐的姿勢進行爬行訓練。要求每日爬50-100米。
拾取動作訓練。立位扶小兒的雙膝防止膝屈曲,在小兒前面放上玩具,讓其練習彎腰拾取。彎腰的幅度從高到低。從易到難。此動作每日練習2-4次,每次10-30個。
雙手捏取的動作。到7個月左右小兒能夠使用拇指,此時可以給他一些小的玩具,讓其練習使用手指,讓小兒從大把抓握到拇指與其他手指一起使用進行捏的精細動作。
9-12月
扶站、蹲起、獨站和獨行練習。
腦癱對於一個人的危害無疑是致命的,而如果家裡的孩子真的不幸得了腦癱的話,那麼其實做家長的也應該盡力去治療,同時要加大治療的信心,要多關於這些患兒讓他們少一點疾病的痛苦,多一點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