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中耳炎如何根治

我弟弟是2012年耳朵灌水了,後來就流膿,到醫院檢查,買了一些藥物,後來膿沒有流了,我也不知道當時有沒有治療好,今年去游泳,可能灌水了,膿又開始流了,到醫院看醫生說是中耳炎,用醫生開的藥後,第一天用藥後,上藥水裡面有膿流出來,第二天就沒有,不知道好了沒有啊,他的另一個耳朵,有輕微的疼,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啊?到底嚴重不?

中耳炎一定要一次就拿下 否則反復發作到影響聽力的時候 後悔的機會都沒有了 甚至對身體有很大危害! 偏方:鮮韭菜汁5錢,加入明礬*半錢,溶化後滴入耳內,一次1~2滴,一日2次,連用5天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主要為改善中耳通氣,清除中耳積液及病因治療。(1)改善中耳通氣:首先,宜保持鼻腔及咽鼓管咽口通暢。可用1%麻黃素滴鼻,或用1%麻黃素與0.5%可的松噴霧至鼻咽部,每日3~4次;亦可在急性上呼吸道炎症控制後採用捏鼻鼓氣法、波氏球吹張法或導管吹張法進行咽鼓管吹張;或經導管向咽鼓管咽口噴入強的松龍等類固醇激素藥液,以減輕局部水腫。 (2)清除中耳積液:①穿刺抽液:一般用7號長針頭在無菌操作下,從鼓膜後下方或前下方刺入鼓室,以空針抽吸積液;或於抽液後注入地塞米松。②鼓膜切開術:若積液粘稠,抽液無效者可做鼓膜切開術。鼓膜切開後,吸盡鼓室內積液;積液粘稠者,可用透明質酸酶1000單位溶於1ml生理鹽水中注入鼓室。③鼓室置管術:如經抽液或注入酶製劑、激素等無效,可做鼓膜置管術,經鼓膜留置通氣管,但2歲以下兒童慎用。此外,紅外線及短波透熱治療可改善中耳血液迴圈,促進積液吸收。

(3)祛除病因:應積極治療鼻咽及鼻腔疾病,特別是腺樣體肥大者,可切除腺樣體。在急性期,可選擇紅黴素0.25g,每日 3次,口服;氨苄青黴素0.5g,每日2次,肌肉注射,以控制感染。加入地塞米松或強的松等口服,作短期治療效果更好。中醫認為分泌性中耳炎屬“風聾”、“耳脹耳閉”、“耳脹痛”、“耳痹”的範疇。其病機多為風邪侵襲,經氣痞塞,或痰濕濁邪,上聚耳竅或邪毒滯留,氣血瘀阻。其辨證施治的要點是: (1)風邪滯竅:感冒之後自覺耳內脹悶或微痛,耳鳴及聽力減退,自聲增強,鼓膜內陷,色紅腫脹或見液平面。伴發熱惡風,鼻塞流涕等。治宜疏風散邪,行氣宣痞。方用銀翹散合通氣散:金銀花20g,連翹12g,桔梗10g,薄荷10g,淡竹葉10g,荊芥10g,淡豆豉10g,牛蒡子15g,蘆根10g,川芎15g,柴胡20g,香附10g。鼻塞重者加辛夷、蒼耳子各10g;耳脹閉甚者加藿香、菖蒲各10g;若鼓室內有積液者,可加木通、澤瀉各10g。若為風寒雍遏肺經,全身惡寒重,發熱輕,鼻塞,流清涕,耳內悶脹,聽力下降;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數。治宜宣肺散寒通竅。方用三拗湯合蒼耳子散加減:麻黃10g,杏仁10g,蒼耳子10g,辛夷10g ,白芷10g,薄荷10g,荊芥10g,防風10g,甘草3g;水煎內服。 (2)痰濕聚耳:耳內脹悶閉塞感較重,聽力下降,自聲增強,搖頭時耳內有水響聲。檢查見鼓膜有弧形水平線或鼓膜外凸。全身多有頭重頭暈,倦怠乏力,口淡腹滿;舌淡苔膩,脈濡或滑。宜健脾升清,利濕通竅。方用補中益氣湯合五苓散加減:黃芪30g,黨參15g,白術10g,柴胡10g,當歸10g,陳皮12g,辛夷12g,茯苓15g,澤瀉15g,石菖蒲10g,車前子15g,葛根20g,木通10g;水煎內服。 (3)氣血瘀絡:耳內有閉塞感,聽力減退,耳鳴漸起,日久不愈。鼓膜內陷明顯,或有增厚,鈣質沉著,粘連萎縮;舌質暗紅,脈澀。治宜活血通絡,聰耳開竅。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30g ,當歸12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全蠍12g,地龍12g,黃精15g,葛根15g,絲瓜絡 15g,路路通15g。若兼有頭暈,腰膝酸軟,為腎精虛弱,可加用六味地黃丸或耳聾左慈丸,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