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養生中的五戒與心理疾病預防
隨著現代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經濟不斷的發展,很多人開始注重自己的養生了,一般情況大家都有自己的信仰,所以說,這就出現了佛教的一些養生的方法,以及預防疾病的方法,在佛教中,不管是你抑鬱了、失眠還是有什麼疾病都是可以治療的。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擾,這主要與我們的欲望有著一定的關係,欲望愈大,其心理壓力就會增大。如果不及時進行調整的話,很容易導致疾病的出現。
世間上的人,一天到晚關心的是什麼?無非是五欲六塵,那就是怎樣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快樂,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頭不停地追美味,身體不停地追逐妙觸,整天胡思亂想。很少有人去考察生命的內在,只知道隨欲望而忙碌。一旦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感到煩惱、自卑、痛苦,即使欲望暫時實現了,又生怕會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因此,我們的身心在欲望的苦海中沉浮,頭出頭沒,備受煎熬。執著於外境使我們迷失了自己。
正如《法華經》所言:“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由於一味地執著外境,結果迷失了自己,這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于本心,為物所轉。”因此現代人儘管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中,依然感到空虛、失落、無聊、孤獨,這都是因為迷失了自己的緣故。
俗話說:心病還需心藥醫。佛就是無上大醫王啊!要實現心靈寧靜,身心健康,就要遵從諸佛菩薩祖師的教導,還要靠自己去實行。對於心理疾病,預防為先,戒律就具有防非止惡的功能,能調伏我們的身、口、意三業,使之舍染取淨,沒有持戒的基礎,就得不到真實的利益。作為佛弟子的基本行為規範,正是著眼于現實人生的道德培育和心靈重塑。五戒是良醫,受持五戒,幫助我們克服貪、嗔、癡的煩惱習氣,要求我們制止不善的行為。如果多一個人學佛,多一個人受持五戒,世界就會多一份安寧,多一份和諧,多一份美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守好五戒,能消除我們心靈上的負擔,能夠使我們擁有一顆獨立的心,能夠使我們減少無謂的妄念,能夠使我們乾枯的心靈得到和風細雨般的滋潤,能夠使我們真正地實現心理健康。我們學佛,就是要通過三無漏學——戒、定、慧,提升生命,開顯本具的佛性,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溫馨提示: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一些人由於本身的一些疾病影響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所以這就提醒了人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時候它比肉疼的健康不健康都重要,希望佛教的這些知識能幫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