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解密:糜爛性胃炎或變胃潰瘍

 

疣狀胃炎是慢性胃炎分類的一種,又稱慢性糜爛性胃炎或痘疹樣糜爛。

內鏡下所見有以下特點:病變大多呈直徑0.4~1.5釐米的圓形或類圓形的低丘狀黏膜隆起,中央有臍狀凹陷糜爛,表面覆蓋血痂、白色或灰黃色纖維素性分泌物。

個別丘狀隆起的頂部僅有凹陷而無糜爛,或凹陷與糜爛均不明顯。

病變好發于胃竇部,其次是胃體下部。

病變多散在分佈,有的病變呈梭形或不規則形;有的相互融合成蛇形或節段膨大形皺壁。

可單發或多發成串或成簇狀。

糜爛癒合後凹陷消失,也有凹陷常存者。

值得指出的是,按病理學分類的慢性淺表性胃炎,其內鏡下的形態,除可表現為單純型(特點為黏液增多、充血、黏膜紅白相間、花斑和水腫)和出血型(特點為黏膜有出血斑點)外,尚有糜爛型。

此型表現為黏膜上皮完整性受損,可分三型:隆起型,如丘疹狀,頂端有臍樣凹陷;平坦型,病變不高出周圍黏膜;凹陷型,病變比周圍黏膜低,周圍黏膜有炎性表現。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這種病變形態特點,與疣狀胃炎酷似,兩者可能就是一回事,故疣狀胃炎的診斷目前很少使用,常將有類似疣狀胃炎病變形態者,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糜爛型。

本病經正規治療大部分患者能治癒,少數可發展成為胃潰瘍。

治療主要是:

(1)應用胃黏膜保護劑。

可供選用的藥物有:①三鉀二枸櫞酸絡合鉍,市場上含此成份的商品藥有得諾(De-Nol)、果膠鉍、得必泰等;②硫糖鋁;③前列腺素(PG);④穀氨醯胺和替普瑞酮等。

(2)應用抑酸或制酸劑。

胃酸高者可選用洛賽克、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抗菌藥。

幽門螺桿菌陽性者可選用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呋喃唑酮和克拉黴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