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中醫發展中有哪七大流派

文章導讀


對於現代的人來說,對中醫應該不是很瞭解,很多人每天忙碌的工作,沒有時間去關注中醫的一些知識,其實大家應該注意一下,中醫的知識對大家很重要,可能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能用到,下面介紹一下中醫發展的七大流派,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中醫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經過多年的發展,中醫也出現了多種學派,每一學派都具有一定的學派特色,在現如今的社會中也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傷寒學派:創立于東漢之際。漢代醫家張仲景將理論與方藥熔於一爐,著《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基礎,專門探討傷寒雜病的診療規律。其書被奉為經典,其人被尊為醫聖。從晉唐至宋元明清,研究者如雲,歷代不衰,各展所長,形成了時間最長,醫家眾多,影響最大,學術昌盛的傷寒學派。


寒涼學派:又稱河間派,金元大家劉完素主攻火熱病機,提出“六氣皆從火化”之說,創“火熱論”,療疾多用寒涼藥物。他不僅對中醫病機理論的提高有很大貢獻,並對後世創立溫病學說大有啟迪。因劉氏家住河間,又稱河間學派。


易水學派:金代醫家張元素,河北易水人,在《內經》、《中藏經》的啟示下,以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的論點來分析疾病的發生與演變,歸納用藥,執簡馭繁,創立了“臟腑病機學說”,對後世醫家頗有影響。


攻邪學派:金元大家張從正,強調“病由邪生,攻邪已(治癒)病”,主張治療應以驅邪主,善用吐汗下三法,偏重攻法,反對濫用補法。從一個側面深化了中醫治則理論,並豐富了臨床經驗。


補土學派:又稱溫補學派,金元大家李杲認為“人以胃氣為本”,獨重後天脾胃,創立“脾胃論”,長於溫補之法。


滋陰學派:金元大家朱丹溪受到劉完素“火熱論”的影響,又接受李杲“內傷論”的觀點,提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新論,治病多用滋陰降火之法。


溫補學派:明代薛已、張介賓、趙獻可、孫一奎、李中梓諸醫家重視命門水火的研究。探討臟腑病機逐漸側重於虛損病證,形成了善用溫補的特點。充實發展了命門學說,使中醫理論有所突破。


溫病學派:明代末年,溫疫流行,用傷寒治法無效,以明代吳又可為開創,清代葉天士、吳瑭為中堅,對外感熱病的治療規律進行了大膽探索,提出了溫疫病機和溫病學說,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這七大醫學流派,成為祖國醫學發展進程中的主要鏈條與脈絡,清晰地向我們展示了中醫發展、演變、日臻完善的軌跡。至於歷史上的眾多醫家,其中包括那些名垂青史的歷代名醫,技藝高超,著述頗豐,但未有明顯的學派傾向,亦不失為醫界星空的一顆顆璀璨明星。


溫馨提示:可能大家看了以上這些對中醫有所瞭解,如果想要瞭解更多就要自己多搜集一下相關的資料了,中醫就在我們身邊,如果多關注一下可能對您的身體就會有幫助,所以不要忽視中醫的一些知識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