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打嗝放屁可能有病 總放屁要少吃豆類
導語:打嗝、放屁、打哈欠……這些眾目睽睽下難以控制的小尷尬,從健康的角度來說,可能是一些疾病的徵兆,如果能積極預防,可防病于未然。
1、打嗝:
打嗝可分為噯氣和呃逆兩種。如果打嗝伴有燒心、反酸、脹痛、大便發黑等,需儘早去消化科就診;如伴有神經系統的症狀,如行動不穩、言語障礙等,就要警惕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為避免打嗝,平時吃飯時應儘量不說話,別吃得太快、太涼,少喝碳酸飲料。打嗝時,喝幾口溫水,慢慢咽下,並做幾次彎腰90度的動作,即可緩解。
2、放屁:
纖維等不易消化分解的食物被大腸菌“吃”了,就會排氣。放屁雖不雅,卻是腸道正常運行的一種表現。如果不放屁,或放屁過多、過臭,腹部發脹,則為一種異常現象,要考慮肛腸是否有毛病。為雅觀起見,總是放屁的人平時要少吃豆類、香蕉、葡萄乾等食物,選擇低糖乳製品,同時減少高纖維食物的攝入;吃飯細嚼慢嚥;多運動。
3、哈欠:
哈欠是身體條件反射的深呼吸,過度疲勞、緊張、腰帶過緊、房間通風不良等都會引起哈欠。美國研究發現,打哈欠會讓人的頭腦更冷靜、注意力更集中。因此,腦力勞動者可以主動打呵欠,製造“提神”效果。如果頻繁地打哈欠,就要注意是否睡眠不足、用腦過度,最好多吃些含鎂的食物提神。
4、瘙癢:
如果是濕疹、牛皮癬等皮膚病,不要抓撓或隨意用藥,要及時到醫院診治。對於普通皮膚乾燥引起的瘙癢,應適當減少洗澡次數,多喝水。
補充閱讀:如何看“屁事”辨別健康程度
腸胃不舒服,頓時“雷聲”滾滾、異味徐來,聞者無不掩鼻,見者無不皺眉。在公共場合這是許多人都有過的尷尬遭遇。但放屁是人體正常的生理需要,因而有了古人戲謔的詰問:“屁乃人生之氣,豈有不放之理?”
中醫將放屁稱為“矢氣”,認為矢氣可以作為判斷疾病的指征,對於治療急慢性胃炎、痛經等疾病有著重要意義。西醫向病人問診時一般將“放屁”優雅地稱為“排氣”,比如醫生會問患者“你今天有沒有排氣”。
每人每天放屁6至20次
屁雖臭不可聞,但放屁是人體正常的生理需要。國外有科學家調查發現,一個人每天放屁次數6至20次不等。每天平均每個人釋放的廢氣在每天500至1500毫升之間。不放屁或者放屁次數少,意味著更容易發生脹氣、腸胃道疾病。如果人不僅數日不放屁,也不拉屎,還伴有陣陣腹痛,則往往是腸道梗阻的先兆。
屁作為人體消化功能的一種外部回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身體機能情況。放屁過多說明胃腸產氣增多,通常由三種情況導致,即脾胃功能受損,進食過量不易消化的食物,如肥肉、黃豆、花生、玉米等,以及暴飲暴食所致。當人們消化不良時,腸道細菌的發酵速度快,更容易產生氣體而使人排屁。
放屁情況反應健康狀況
放屁是腸道正常運行的一種表現。相反,如果不放屁,或放屁過多過臭,則為一種異常現象。
1、放屁增多
有時放屁過多,與吃了過多的澱粉類食物有關,如市場上出售的甜食、紅薯、土豆等。多吃麵食的人放屁也多,這類食物使腸腔產氣過多,導致放屁增多,糞便量加大。此時應當減少澱粉類食物,增加蛋白質、蔬菜類食物,使飲食達到平衡。
2、放屁很臭
在眾人面前放臭屁最不雅。臭屁有兩種情況,一是大便稀溏,放出來的屁屎臭味很濃,如果大便排出,屁便中止。從這一點來看,“屁是屎頭”是有道理的。二是屁的臭味特別濃,如同臭雞蛋一樣臭不可聞。這是由於進食過多蛋白質類食物,使腸道發生了食物滯留。滯留的蛋白質食物在消化道內被分解後,產生了胺類,胺就具有這種惡臭味。解決的辦法是減少食量,特別是減少含蛋白質類食物的量。
3、沒有屁放
如果長時間不放屁,說明問題嚴重。新生兒不放屁,要檢查是否為無肛症或肛門發育不全。大人沒有屁放,腹部發脹如鼓,說明腹部脹氣,這就要考慮肛門直腸是否有毛病,如炎症、腫瘤、便秘、痔瘡等,必要時需肛門插管排氣。患有腸套疊、腸扭轉、腸梗阻無屁,是因為屁被腸子堵住。
如果無屁放出並伴有劇烈的腸絞痛者,必須緊急到醫院求治,作為急診進行搶救處理。此外,胃穿孔、闌尾炎穿孔形成的腹膜炎,腹部發硬,觸之劇痛,也可無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