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潘健“割肝救父”:展現男人本色
廣西橫縣的“80後”獨生子潘健為救患肝癌父親毅然“割肝”的事蹟近日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記者走訪潘健家庭發現,潘健身上既體現出“80後”聰明活潑、有主見有個性的特點,更有一種為他人著想、勇於擔當的可貴品質。
23歲的廣西男孩潘健是一名藝術類院校大四學生,今年5月,潘健的父親查出患有原發性肝癌伴乙肝後肝硬化,只有進行肝移植才有可能康復,在等不及屍源性肝供體的情況下,潘健說服父母、親人,毅然做出捐肝救父的選擇,最終手術成功、父親獲救。
記者24日走進潘健家裡時,一家人剛從廣州返家沒幾天。“我和爸爸都恢復的挺好。”一身休閒打扮的潘健說,自己的肝已經恢復了85%,父親的肝恢復了近80%,也沒有什麼異常反應,“我跟爸爸開玩笑說,你看,把我的肝給你,你又年輕了很多吧。”
談及當初做出捐肝選擇時的情形,潘健說自己內心始終沒有絲毫猶豫,因為“這是挽救爸爸生命的最後一個辦法了”。但當時家人並不同意他的決定,“我們都老了,可他還年輕,以後的路還長,不想讓他承受風險、影響他以後的生活。”潘健的母親說。為此,潘健上網查找了很多肝移植方面的知識,知道活體肝移植的成功率很高,而且年輕人會恢復得很快,潘健就用這些知識來說服父母並“一錘定音”:“肯定會成功的,不用想那麼多了,就用我的肝吧。”
在兒子決定捐肝之後,潘媽媽心裡就一直很糾結,“在廣州做手術的那幾天我連續幾個晚上睡不著覺,但潘健總是每天都嘻嘻哈哈的,還鼓勵我說‘媽媽別怕,還有我呢’,其實他好幾次晚上睡覺時都因為擔心爸爸而流淚。”
在媽媽眼中,潘健從小獨立性就很強,“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和他爸都在鎮裡上班,週末才能回家,平時他就一個人在家做飯燒菜,這種情況延續了七、八年。”和很多“80後”一樣,潘健也和父母有很多分歧,但他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是一味叛逆,而是和父母耐心溝通。
“父母就像我的朋友一樣,我們幾乎無話不談,有時候我就直接管媽媽叫‘美女’,管爸爸叫‘老潘’,他們聽到總是笑呵呵的。”潘健說,雖然是個男孩子,但自己很“戀家”,在學校經常給爸媽打電話,週末或有空的時候就會回家和爸媽聚聚,有時候還會下廚做做飯菜,比如在爸爸生日的時候給他煎兩個雞蛋。
“經過這次事件,發現孩子真的是長大了,在困難面前非常勇敢,願意為他人著想。”潘媽媽說,在爸爸生病期間,潘健總是請求她處處“縱容”爸爸。“兒子是學室內設計的,房子裝修的時候,他和他爸爸的裝修理念不一樣,我想讓他來安排,他卻說按照爸爸的想法做;他爸喜歡音樂,想買音響,我不想讓他買,兒子又勸我說,爸爸喜歡就讓他去買,只要爸爸高興就好。”
而在廣州的醫院檢查時,除潘健外,潘健的叔娘也具有捐肝的條件、也要求捐肝給潘健的父親,但潘健堅持不讓叔娘捐肝,“叔娘有兩個孩子,都還小,她要是有個三長兩短的他們怎麼辦,而我還年輕,恢復起來也比較快。”
面對家庭和社會上的諸多讚揚,潘健卻覺得沒什麼。“我相信不管誰遇到這種情況,都會做出和我一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