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雖味道重 但營養價值高
英文中的韭菜除了叫“Garlic chives”,也叫“Chinese chives”,“Chi-nese leek”,只因韭菜最初便產於中國。《詩經》中有“獻羔祭韭”一說,證明韭菜在我國飲食上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
《山家清供》中記載,六朝的周顒終年常蔬食,文惠太子問其蔬食何味最勝?周顒贊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本草綱目》亦認為“正月蔥,二月韭”,意指農曆二月後生長的韭菜最適合人體健康。而吃韭菜最佳的時節,可從農曆二月延至一整個春天。
韭菜為蔥屬,其味道類似於蔥,皆帶有一股刺激味兒。韭菜按葉型可分為寬葉韭與細葉韭,前者在北方常見,葉色淡綠,纖維較少,後者多長於南方,顏色深綠,纖維多,更具香味。而由韭菜的別名“長生韭”、“懶人菜”、“起陽草”,可知它的基本特性———
在古時,韭菜被當作珍貴禮品贈送給長者和祭拜先人,因其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B、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具健胃、提神、補腎助陽等功效,春季食用尤其益於肝。在尚有一絲春寒之時,食之更可對人體起到保溫作用,增進體力、促進血液迴圈。
而由杜甫的詩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可知,韭菜是種了一次可連續採食多次的蔬菜,非像拔蘿蔔一樣連根拔起,而是吃的時候才用剪刀去剪,或用小刀去割———割了又長、長了又割的韭菜,實有生生不息之意。
吃韭菜要數北方人比較在行。拿韭菜包餃子、蒸包子、烙餡餅、烙盒子,用韭菜炒肉絲、炒雞蛋、炒豆腐、炒香乾、炒蝦炒螺……變著法兒地品嘗這廉價佳蔬。而廣東及香港人,平日家常多不大吃韭菜,但在吃狗肉的時候一般會加入同吃。此外,韭菜炒河蝦亦較常見,而在一些酒吧和燒烤店內,還有用竹簽串起來的烤韭菜,也別有風味。
韭花醬則是用韭菜做成的著名小食。其做法是待韭菜開花採摘後,用石磨研磨成稀薄的糊狀,然後封在罎子裡,慢慢醃制出來,吃飯時佐伴一些,尤其適宜化油、消滯及開胃。
韭菜屬於“瘦物”,因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可幫助瘦身並促進食欲。不過,因為含有揮發性的硫化丙烯,帶有一股近於辛辣的沖鼻味道,吃過之後留有口氣,不少上班一族不把韭菜算在午餐宜食的食物之列,尤其是愛美的小姐們。
選購韭菜以葉直、鮮嫩翠綠者為佳,春季的韭菜多是這樣的優良之物。自家烹飪時,須急火快炒起鍋,方能不失原味。
要注意的是,韭菜有“春食則香,夏食則臭”之說,要品嘗至鮮之味,可要抓住春天的尾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