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食療養生法很現代
孔子養生理論中很少直接提到有飲食有關的內容,但是他的飲食習慣對我們後人的影響還是顯而易見的。孔子提倡人活著一年四季每天都要吃薑;他還認為,人活著吃肉食難消化,應少吃。現在看來孔子的食療養生觀念還是很現代的。
少吃難消化的肉食
《論語》中稱,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席上的肉雖然多,但不能超過吃飯的量。
和植物性食物相比,肉食是較難消化的。肉食動物的胃液PH值小,為強酸,而人的胃液PH值大,酸性弱,故吃肉不可過多。此外,從牙齒、腸道來說,人也應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孔子的觀點,是經驗之談。
特別是中老年人群更要注意,動物性蛋白質攝取得越多,鈣質就越容易排出體外。建議成年人冬季一天吃肉最好不超過90克。對於老年人或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人,可以多吃不含膽固醇的“植物肉”,如用黃豆及豆製品代替肉食。
按時吃飯不能過飽
《論語》中說,“不時,不食;不過食”。
這句話強調了按時吃飯的重要性,並且提醒吃飯的時候要少食而且不能過飽。
其實,人只要定時吃飯,不胡吃和沒有規律地吃就是最好的長壽法則。饑一頓飽一頓,是十分不利於身體健康的。而且,按時吃,也要只吃七八分飽,這時,人才有胃氣,消化能力才強,營養吸收好,身體才健康。孩子更不能積食,故有“要想小兒安,七分食物三分寒”的說法。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胃屬土,而土能生金,肺屬金,脾胃好了,肺才能好,才能起到宣發肅降的功能。故中醫有“培土生金”之說。孔子對此十分清楚。故告訴人們“不過食”。
吃精細食物便於消化
《論語》中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
這句話的意思是: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就是說,食物要精細,不能太粗糙,如蔬菜或者肉類要適當地做精細,肉宜加工成肉湯,不可吃大塊的肉,這樣更有利於腸胃的吸收。
雖然有人對此提出過質疑,認為這種精加工方法會使食物丟失大部分的維生素、礦物質及其他營養的物質。但其實在冬季,這種“精細”的烹飪方法還是很可取的。因為冬天時,人們的活動量明顯減少,這個時候把蔬菜或者肉類適當地做細有利於腸胃的吸收,而且便於食物營養更充分地釋放,有利於身體迅速汲取熱量。
從現代角度說,食不厭精,還可理解為挑選食物要精,不可簡單化,不要在超市中隨意購物,對於含有抗生素、香精色素防腐劑等添加劑的食物,要遠離。平常的大米白麵,可少吃,對於糙米、全麥粉,可適當選擇加工的成品食物食用。
#p#副標題#e#
每天都應該吃點薑
《論語》還稱,“不撤薑食,不多食”。
孔子在這句話中強調了生薑的保健功效,意思是說,一年四季人們每天都應該吃薑。據說孔子就有每天飯後嚼薑數片的習慣。
在我國,食薑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早在周代,人們就已經開始人工栽培薑。生薑性味辛溫,有散寒發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嘔等多種功效。其中許多功效已為人們所熟知,如喝生薑紅糖水治感冒,是民間行之有效的方法;用生薑止嘔吐有良效,故生薑有“嘔家聖藥”之稱。生薑除被用於治療嘔吐和感冒外,還被用於治療腸炎、痢疾、急性睾丸痛以及急救。生薑外擦對白癜風、斑禿、手癬也有一定治療效果。由於姜是極好的保健食品,所以民間有“早上3片薑,賽過喝參湯”及“十月生薑小人參”之說。
在冬天,更要多吃薑。冬天吃薑,不僅僅是因為它新鮮,而且吃薑更符合秋冬去寒邪、養陽氣的規律。比如有些人到了冬天就容易手腳發冷,而且怎麼捂都難熱乎,如果這些人是因為寒邪濕邪導致經脈堵塞,使陽氣不能外達四肢,那麼他們可以適量多吃點薑,就可改善這個問題。
進餐禮儀
“食不語”是種健康要求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盧秉久介紹,孔子很講究吃相,提出“食不語”,這其實是一種飲食衛生,這一點同樣適用於現代人的飲食健康要求。吃飯時說話多了,容易讓食物卡住喉,引起劇烈咳嗽、氣急、臉紅,有時還會咬傷舌頭、嘴唇。尤其影響食物的吞咽和胃液的分泌而不利於消化。
從中國餐桌禮儀角度講,孔子的“食不語”同樣適用至今。用餐過程中不要說話,喝湯時也不要出聲響,喝湯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有的人吃飯喜歡用力咀嚼食物,特別是使勁咀嚼脆食物,發出很清晰的聲音來,這種做法也是不合禮儀要求的。
孔子是我國最早提出了關於飲食衛生、飲食禮儀等內容的人。孔子的飲食觀對我國後來烹飪觀念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積極的作用,是後來中醫食療養生重要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