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譜

烹飪之道 讓新學菜鳥變身大廚

食品經過烹飪處理,可以殺菌並增進食品的色、香、味,使之味美且容易消化吸收,提高其所含營養素在人體的利用率;

但在加工烹飪過程中食品也會發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學變化,使某些營養素遭到破壞,因此在烹飪過程中要儘量利用其有利因素提高營養,促進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要控制不利因素,儘量減少營養素的損失。

1.麵食的加工與烹飪

麵粉常用的加工方法有蒸、煮、炸、烙、烤等,製作方法不同,營養素損失程度也不同。

一般蒸饅頭、包子、烙餅時營養素損失較少;

煮麵條、餃子等大量的營養素如vitB1(可損失49%)vitB2(可損失57%)和尼克酸(可損失22%)可隨麵湯丟棄。所以煮麵條、餃子的湯儘量喝

炸制的麵食如油餅等可使一些維生素幾乎全部被破壞,所以要少吃。

2.米類的烹調

米類加工前的淘洗就可損失較多營養素,根據實驗,大米經一般淘洗vitB1的損失率可達40%-60%,vitB2和尼克酸可損失23%-25%,洗的次數越多,水溫越高,浸泡時間越長,營養素的損失越多。

所以淘米時要根據米的清潔程度適當洗,不要用流水沖洗,不要用熱水燙,更不要用力搓。

米類以蒸煮比較好,吃撈飯丟棄米湯的方法營養素損失最多,除vitB1、vitB2和尼克酸可損失50%—67%—76%外還可失掉部分礦物質。

3.肉類和魚類的烹調

紅燒或清燉維生素損失最多,但可使水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溶于湯內;蒸或煮對糖類和蛋白質起部分水解作用,也可使水溶性維生素及礦物質溶于水中,因此在食用以上方法烹調的肉類或魚類食物時要連汁帶湯一起吃掉。炒肉及其他動物性食物營養素損失較少。

炸食可嚴重損失維生素,但若在食品表面撲麵糊,避免與油接觸則可以減少維生素的損失。

4.雞蛋的烹調

蒸、煮和炒營養素損失少,炸雞蛋維生素損失較多。

煮稀飯:滴幾滴芝麻油,煮沸後把火弄小一點,這樣不外溢,味鮮。另外,待鍋裡水燒 到50—60℃時再下米,可防鍋糊。稀飯快好時,放少許自己喜歡吃的蔬菜在裡面,味更鮮,更爽,有營養,易消化。

煮水餃:餃子下鍋後如果敞鍋煮,水溫不會太高,能達到100℃左右,隨著水沸騰,餃子會不停地翻滾,餃子皮就煮得均勻,不易破裂。待餃子皮煮熟後再蓋上鍋蓋,水溫上升,餃餡就容易熟透,而且湯清,不粘連,味好。

煮麵條:煮水時若在水里加一湯匙油,麵條就不會粘連,而且能防麵湯泡沫溢出鍋外。煮掛麵時水八成開即下麵,放面後攪動幾下,蓋鍋煮沸,再揭蓋加點冷水,蓋鍋煮沸即熱。

煮陳米飯:城裡人大多吃陳米,將陳米淘4—6遍,浸泡2小時左右再煮,煮時放入半湯匙食油,旺火燒開後再用文火煮熟,即像新米飯一樣又鮮又香。

煮牛奶:煮牛奶若用文火,牛奶中的維生素會受到空氣氧化而被破壞,因此,煮牛奶仍需用旺火燒開,見沸拿開,等10秒鐘左右再放火上燒開,如此煮三四次即可保持牛奶的營養成分,殺死牛奶中的布魯氏桿菌。

煮肉妙法:如果要使肉爛得快,可在鍋裡放幾片山楂或幾片蘿蔔片;如果用熱水煮肉則味美,冷水煮肉則肉香;如果煮牛肉,先塗一層芥末,12小時後加少許醋,或用紗布包一撮茶葉與牛肉同煮,則易熟快爛;如果煮的是鹹肉,則可在鍋裡放幾顆鑽有小孔的核桃仁與肉一起煮,就沒有鹹肉的臭味了。

煮骨頭湯:水開後加少許醋,使骨頭裡的磷、鈣溶解在湯內,便於吸收利用,湯味也更加鮮美。

巧除鮮魚腥味:等魚加熱後再放生薑,或放少許醋烹調,或在湯裡放幾顆大棗與桔皮,均可去腥增鮮美味。

燉雞肉:雞殺後放5—6小時左右,待雞肉表面產生一層光亮的薄膜再下鍋,味更美。先將水燒開再放雞燉的湯更鮮。鹽醃漬過的雞肉,冷水時放進鍋燉好些。雞湯在食用前才放鹽味更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