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網路同居他們究竟在幹什麼

最近,有幾個大學朋友迷上了“網路同居”,每天都要打開電腦和虛擬世界裡的那個他(她)互訴衷腸,有幾個還在網上領了“結婚證”,在網路裡過起了夫妻生活,有一個更是興奮地宣稱自己要當“爸爸”了,原來,他和網上妻子的“愛情結晶”就快要出生了。“網路同居”指的是網路上的虛擬同居,即兩個從未謀過面的網友,根據網路上所提供的資料,在網上相處、戀愛、同居甚至結婚、生子。最開始源於我國臺灣一家網站推出的“同居理想國”遊戲,傳到內地後,多家網路遊戲運營商和網路科技公司競相效仿。目前具備“網路同居”平臺功能的網站已有幾十家,每家網路社區人數少則幾千,多則上萬。你可以在網路上做你現實中做不到和不敢做的事情,並藉此獲得滿足感,在青年學生中間尤其受到歡迎。

但對於“網路同居”,有人說,喜歡“同居”時心靈交流的溫馨;有人說“同居”扭曲人格、影響身心健康……

“網路同居”還能生“小孩”

在一個朋友的指點下,記者登錄了一個名叫“愛情公寓”的網路社區。如果要搜索社區裡的居民,查看居民的資料和照片,並且選擇物件交友,那麼就必須先進行註冊。姓名、地址、郵箱等可以隨個人喜好填寫,下一步的個人資料,如性別、年齡、身高、體重、個人愛好、自我介紹等,你可以照實填寫,也可以自由發揮,像某大學的小亮,現實生活中相貌平平,成績一般,身高只有168釐米,戴著厚厚的眼鏡,走進“愛情公寓”,他的身份變成了成績優秀、見多識廣、家境富裕、愛好廣泛,在個人形象這一欄,小亮把在網上搜索的一名帥哥的生活照上傳上去,於是小亮成了身高187釐米的俊男。

註冊完畢,接下來就是尋找心儀的物件聊天,如果雙方互生好感,可以邀請對方成為自己的戀人,可以“搬”到自己在公寓裡的“家”,兩個人住在一起,在網路上“同居”,共同商量佈置房間,探討今天的生活怎麼過。如果感情進一步發展了,就可以“結婚”,再“生”孩子。小亮就通過照片很快與大二學生小蕙相識,經過聊天後相戀,並申請了一間“標準間”,兩人每天相約在“房”裡聊天,成了一對恩愛夫妻。

這一切也需要網路貨幣的支援,一般每月花200塊左右購買網路貨幣,就可以支付網上交往的一切開銷,將“同居”進行到底。

心理釋放過度容易沉溺其中

專家認為,從心理學角度上來看,在網上戀愛,在網上“同居”,甚至在網上“結婚”,有其積極的一面。這是現在網路迅速發展後出現的產物,很大程度上來說是一種心理上的釋放,它推動了人的社會化的進程。由於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做到的事情,可以通過網路得到實現,而且虛擬的社會不需要現實中煩瑣的過程,可以輕鬆體驗到家庭的責任感,輕鬆實現如何盡一個男、女主人的義務。

但感情的東西,特別是在網路這個虛擬的空間裡談感情,一旦陷進去了,沉溺於虛擬的感情世界當中,容易使人的想法變得偏執。有個女網友出於好玩,扮演成男性與網友聊天,結果有個女的愛上“他”了,一直提出要見面,瞞了近兩年後,得知真相的女網友非常痛苦,不得不尋求心理治療。網路的發展,滿足了很多人傾訴感情的需求,但沉溺於網路世界的話,通常沒有正常的人際交往,長久下去,人會變得虛擬化,導致離群,忽視現實中的情感,無法適應現實生活,特別是年輕人易把虛擬世界中的東西帶到現實中來,上當受騙。

虛擬愛情別忘現實社會

用虛擬的身份談一場虛擬的戀愛,很多年輕人出於好奇、好玩,加入到“網路同居”的隊伍中來體驗一些現實中無法碰到的經歷,進行一段虛擬的同居生活,這是社會激烈競爭、壓力加大,現實生活中有心理上的缺口,很多人迷戀“網上同居”的重要原因,但這種事只可以偶爾為之,不應過多、過頻。

專家建議,年輕人自己要把握好度,控制住自己的情感,多與自己身邊的同事、朋友、同學交流,多參加一些現實中的活動,知道什麼是現實,什麼是虛擬。有的人沉溺於其中,想法會變得偏執,由於在虛擬世界的困難沒有現實中遇到的那麼多,使得在觀念上更加服從於自己的意志,而人的情感,很多都是要在現實中得到回饋的,長久的網路生活,會使人的情緒起變化,感情會變得平淡。因此,有強迫人格傾向的、偏執的、抑鬱的、焦慮情緒的人,不建議玩這類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