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

瑜伽冥想中的基本要素及詳解三昧

隨著古老瑜伽的日益流行,瑜伽中的冥想術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好奇和注意。在練習者中出現了兩種極端認識:一是很多朋友將其視為畏途,以為冥想神秘莫測,很難掌握。或者以為冥想就是單一的打坐參禪。更有人認為,冥想就是“心如死灰”,是一種“精神自殺”。而另一個極端則是認為冥想很容易,急於講求冥想的方法,然而對內心的本性與運作欠缺認識,往往只得冥想之形而失去冥想之實,方向出現偏差。在瑜伽課上,只見學員盤腿而坐,然而不入昏睡,就是妄念叢生。一些教練欠缺精進,自以為瑜伽止於此矣,盲人導盲,以致學員普遍不能對瑜伽有全面認識。其實,冥想並不神秘。一切真實的瑜伽冥想術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使人達到三昧境界。

瑜伽練習者通過冥想來控制身心,超越物質三態。在深層次的靜定下和真理溝通,達至無上喜樂。常規的冥想練習有很多的好處,最明顯的是以下幾點:

一、使你認識到你自己,你的反應和想法,你可以看到你的思維模式。你可以改變你做事的方法。如果你可以把握你思維的脈絡,你就可以把握你自己。

二、減少壓力,減少壓力可讓我們的身心放鬆下來。反省我們生活中的錯誤,看看是什麼正在為我們帶來煩擾。思索一下我們的頭腦裡到底在想什麼

三、增強精力和集中注意力,讓我們做起事情來更投入。

四、冥想讓我們更好的瞭解自己,不知您是否體會得到,我們中大多數人其實都很難真正和自己相處。當冥想時我們可以真正學會享受獨處的快樂。使你可以享受目前這個時刻

五、使身體和精神重獲活力

六、減少衰退,延緩衰老

七、增加活力和生命力

八、使感覺敏銳和清晰

九、使思維清晰、平靜

十、增加腦血流35%以上

十一、使血壓更正常

十二、改善增強免疫系統

十三、有效的精神和神經的滋補品

十四、平衡激素的分泌

十五、增加創造力

十六、獲得內在的平靜和快樂

十七、意識到自己的宇宙

在正式開始冥想的學習前,讓我們先來看一下這樣一個概念。何為三昧(samadhi)。
在八支瑜伽中,三昧是瑜伽最高階段。根據著名的瑜伽典籍《博伽梵歌》記載,當一個人由於練習瑜伽而使心靈完全脫離物質性的心理活動時,這樣一種至善狀態就叫做入定或三摩地(samadhi)。

在這個概念裡出現了“脫離物質性心理活動”這個詞。對於這個名稱怎麼理解呢?我們要從兩個方面看它。

一是不要把工作的目的當做對工作成果的依附。很多人在工作開始前就滿懷對工作成果的渴望。這就引發了他種種的不快樂的根源,比如在工作開始前害怕工作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工作完成後真的沒有達成自己的預期願望。害怕失去已得到的成果。工作成果真的失去了。甚至真的成功得完成了工作,又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等等。這些對結果的過度關注造成了對過程的忽視,並且使人感到重重壓力。當我們從這個對結果的依附狀態脫離出來,做完全應該作的,認真的關注每時每刻的過程,讓每分鐘充實的度過。幸福和快樂就會來到我們身邊。我們可以認為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物質性活動。

二是對物質三態的超越。瑜伽認為,物質自然有三形態:善良態,激情態和愚昧態。“當永恆的生物跟自然接觸時,他就受到這些形態的制約”(《博伽梵歌》第十四章第五頌)。這些形態在任何時刻總有一種占主導地位。大家可能會感到奇怪,愚昧和激情會讓人失去理性當然要超越,可為什麼還要超越善良呢?在《博伽梵歌》第十四章第六頌中有這樣的解釋“善良狀態比其他狀態更純潔,它把人從一切罪惡報應中解脫出來。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們培育,發展智慧,但他們卻受到幸福這一概念的制約。”換句話說,處於善良狀態的人仍然只對自己的幸福感興趣。這仍然會成為練習者不快樂的根源。比如說母愛,這是人們公認的世間無私的愛,可是這種愛大部分仍然處於善良態,這就造成了當孩子結婚成家後,母親由於失落感而將一種怨恨放在了兒媳或女婿身上,造成了亙古以來無法調和的微妙家庭關係。再比方說,你在公車上為一位老人讓坐,可老人落坐後並沒有對你表示感謝,這時很多朋友心裡可能就會有些不開心。這些都是處於善良態的原因。因為你關心自己仍然多過關注事情本身。通過不斷地瑜伽練習這種情況會不斷好轉。只有對自己的快樂幸福不感興趣的人才能夠真正幸福快樂。這個看似難以理解的道理,對於真正的瑜伽者是合乎邏輯和容易理解的。那什麼樣的狀態可以說明一個人超脫了物質自然界的三種狀態呢?

據《博伽梵歌》所載,當一個人面對各種思想和情緒時始終保持旁觀者的態度,洞悉到只是諸種形態在活動。當他對所謂歡樂和痛苦,對泥土和黃金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所謂私敵和摯友,寵辱不驚時,放棄對私利的執著時,這樣一個人就超越了物質自然的三態。各中瑜伽體系的各種練習都在於使人擺脫這物質自然三態。脫離這三種狀態也就脫離了物質性心理活動。